希腊哲学思考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学思考的是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学思考的则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我不是专业学历史的,不妨做一种推理,在处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期,人类从原始社会丛林中已经走出了上千年,从部落时代,氏族时代到城邦时代,人与人之间组成越来越庞大的协作共同体,领导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庞大的人类组织蕴含着的抵抗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能量,但问题是缺乏管理这种协作体的经验。
这就出现了“大组织病”,如何将庞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类族群凝聚在一起,统一他们的意志,规范他们的行为,驾驭他们的能量,成为当权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所以我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正是基于这种角度的考量,站在如何统领更大人类组织的高度来审视问题。
儒家倡导“孝悌”,从最基本的家庭为单位出发,在整个社会建立起一套由下至上的,层层顺从的秩序。同时孔子又意识到,社会是分为上下两个维度的,哪一个维度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秩序的稳定。于是,他又依托“仁爱”思想,在社会建立起一套由上至下的,层层关爱的机制。顺着这种思想的脉络,我们会发现孔子思考的是如何领导人类组织的“元问题”,是物质处于最本源的量子级问题。
把时间切换到现代语境,我们会发现,这个规律性的经验在对于如今的人类组织管理中依然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仁爱的本源是什么?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谋而合。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从中国儒家思想的角度看,马斯洛理论毫无高明之处,只不过是第一次细化,系统整理出这套理论。
生理需求,就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最起码要人让活下去,没有这个基础其他都是扯淡。第二层是安全感,有饭吃可以活下去,但还要获得稍微好一点,要有居住的房屋场所,可以抵御风霜雨雪的自然界,可以抵御财狼野兽的伤害,这就是最初级的安全感。第三层是爱与归属感,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好比一粒散沙,最初级的相互缔结的纽带是血缘关系,这是动物属性。但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感情动物,并且是由感情为纽带凝聚在一起的组成,就好比一个同心圆,由家庭,逐渐扩延到家族,到宗族,到氏族,最后到家国。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概念,而马斯洛将这个核心概念进一步分解细化。这是中西文化的殊途同归。
为什么絮絮叨叨写这些,就是要站在历史的原点上,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然后来分析孔子思想的源头,来剖析《论语》出现的原因。有了这种认知之后,再去研读《论语》,就不会跑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