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句话,“我好纠结呀”,一听到这句话就会感觉太有同感了,因为你我都是纠结之人。在做某个决定,或者是在某些选项之中进行决策时,总是犹豫不决。我不懂心理学,所以可能不会用太深层次的理论来表达我们为什么会纠结。最近把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又读了一遍,于是我笼统地讲,我们之所以会纠结,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够,对当下遇到的问题,不能通过去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以及生活的阅历,对其进行评判。
所以呢,为了不纠结,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认知深度,不断地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概念,让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脑子里生根发芽,并最终指引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做出决断。
在《高手》一书中有一章也写到关于如何解决纠结的问题,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是在我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某一高度的时候,非常简单实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设立反对派。简单地说就是找人来反对你,对当下要做出的决定,从他的角度进行反对。当你听过所有的反对理由之后,仍然坚守之前的决定,那么这个决定就可能更可靠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能大家都有体会,就是当你特别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尤其这件事情还能带给你感情上的回报的时候,你就很可能一意孤行,而忽视很多应该注意的盲区。同时应用这种这方法设立的反对派还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第二个方法就是,从远处旁观,换个说法就是要冷静不能冲动,要三思而后行。这个方法源自于希思兄弟。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的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2)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3)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这个方法主要作用就能克服短期情绪,站在一个远距离考虑问题,所有短期情绪,什么害怕,紧张可能就不存在了。提醒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适度地跨出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进行思考。
第三个方法是考虑价值观。其实我们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我们过往的经验,在最终内化成为了们思想的本源,也即价值观之后,指引我们做出的。在做决定的时候,明确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你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举个例子,本来这个周末,你想陪孩子一起度过,中途却有友人相约,参加其他活动,如果你认定了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开心的周末,是你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不管中途出现了什么样的障碍,你都会克服,而最终选择陪孩子。
通过以上的三种方法,希望对你有用,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学以致用,用了才知道有没有效果。愿我们以后都不再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