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复习课听课反思

      本周教研活动中,坪山外国语学校的授课教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复习课,主题为《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复习,现将听课评课过程中的几点感想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及亮点

1. 以荔枝为情境载体, 选取广东茂名“柏桥村荔枝产业链”,贯穿自然条件、技术应用、市场拓展等知识点,贯穿复习主线农业的发展条件;  设计三个问题链: 

(1)荔枝为何主产于两广、海南?(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 

  (2)荔枝如何从“时令水果”变为“全年可售”?(冷链物流、深加工技术) 

  (3)如何让“小荔枝”带动“大产业”?(产业链延伸、农旅融合) 

学生对“荔枝直播带货”“荔枝罐头加工”案例兴趣浓厚,主动讨论“家乡水果如何借鉴”。

3. 分层任务

  基础组:填写荔枝种植的“自然条件思维导图”(气候、地形、土壤等)。 

  提高组:分析“火山荔枝”品牌化成功的3大人文因素(政策、技术、文化)。 

二、教学不足与问题

1. 混淆因素类型:部分学生将“电商平台建设”误归为自然条件,未理解“人文因素”的范畴,教师未及时予以纠正。 

2.课堂节奏把握不当;  部分环节时间分配不均:如讨论“气候对荔枝分布的影响”耗时过长,需优化问题设计以提高效率。

3.缺少“开放性议题”设计(如“扩大荔枝种植是否可能引发生态问题?”)。

三、教学建议

1. 设计专项练习题:如“分析湛江徐闻菠萝产业成功的区位因素”,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2. 分组模拟“柏桥村村委会”,讨论“是否引入荔枝加工厂”(权衡经济效益与环境污染风险)。 

3. 设计辩论赛  “扩大荔枝种植规模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