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书报告
作者背景:理查德·普雷斯顿,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埃博拉病毒事件,引发了相关人员的恐慌,经过曲折的处理后,此次事件得到妥善解决。普雷斯顿基于此段史料并亲访大量亲历者后于1994年出版了《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一科学写作经典。这本书不仅仅描写了1989年的那次不为大众所知的事件,还描写了埃博拉病毒的缘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普雷斯顿因此也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主题:通过病毒与人的关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有关埃博拉的几个故事,包括埃博拉零号感染者在非洲传染其他人的故事、游玩的欧洲孩子在非洲感染上埃博拉的故事、1989年的美国猴舍的埃博拉事件等等。
阅读心得:
在读书之前,只是稍微了解了埃博拉病毒,并未深入。读完书后才明白那些数据多么无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埃博拉的可怕。
书的封面上有一句埃博拉病毒发现者说的话,让人细思极恐。他说:“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病毒在书中指的是埃博拉病毒,一个物种指的就是人类。他当时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表情,这是作者写的。但是我想,他当时很有可能是露出了一个微笑。毕竟这是一个研究病毒的专家,研究到最后估计就明白了很多病毒的出现其实都是因为人。
书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即使人类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但只有少数也就是那些与大自然经常打交道的人知道,人类永远不会成为主宰,人类永远都是脆弱的。这种脆弱不仅仅因为可以伤害的人类的事物有很多,比如自然灾害,比如病毒;还因为人类自身的贪婪、恶毒等等。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毁灭掉人类的。很多事物都是自取灭亡。或许人类也逃不掉这个说法。
人类或许一直以为自己是猎食者,但我们错了。我们越是琢磨高危病毒,就越会觉得它们不像寄生生物,而是越来越像猎食者。它们悄无声息的前行,然后突然暴起,一击致命。有些以人类为食的猎食者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很多年,比人类久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地球之初。病毒吞噬一个人的场景可以推到时空起点,给人十分古老的感觉。
作者在书中有一段话我觉得十分赞同,他写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人类之于地球就是病毒之于人类。人类已经危及到了地球。
热带雨林是全世界最深的物种储备池,包含了大多数动植物,当然,也包括病毒。目前人类很多已知的高危病毒都来自热带雨林,就是因为人类的快速扩张与不合理开发资源等行为。这些病毒的显现,就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而病毒在走出雨林之后,往往会在人类群体中波浪式传播,就像是正在衰亡的生物圈不甘的回声。人类的泛滥就仿佛感染,地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到了这种感染,开始发挥作用,可是怎么做都没用。你看这像不像人类对抗艾滋病的过程,没用任何痊愈的办法最后只能与病毒同归于尽。地球最后会和人类同归于尽吗?我不愿回答。
可是艾滋病不是大自然展现出的最强力量,还有埃博拉,还有新冠病毒等等。
我很敬佩这位作者。他亲自采访了许多经历过埃博拉的人。我想他在采访那些1984年美国埃博拉事件的相关人员是应该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吧。毕竟对于美国来说,出现那样的事件是有损形象的,而且处理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但是这本书最后能够出版让我感受到美国人的诚实。当然,他们出版这本书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诚实,我想他们一定还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人们对人与病毒、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并且能为以后出现大的疫情时提供相关的处理方法。
他在书中最后感谢了那次应对美国埃博拉事件的相关人员。因为当时消息被封锁,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做出的努力,他们是无名英雄。就像这次全球新冠疫情,很多人只是一往无前的去做了,并未在意安危。他们图什么呢?或许图的就是一个人类的长久发展,只是因为一个生命至上的理念。我知道每一次疫情都是地球对人类的一次警告、一次惩罚,同时也是一次考验。我们是见证地球被毁灭的一代,也是有足够能力去改变的一代。我不想看见地球毁灭,所以我希望我现在就做出改变,为我生存在这地球上19年而占据甚至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而赎罪。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疫情的。它们会回来的。如果一切没有改变的话,如果我们不断犯错却没有改正的话。
(人哲的作业,被我拿来凑数了。生生凑了这么多字,写得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