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侄子哥哥也是这种情况,在1岁到2岁之间,有段时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都扔到地上,扔的时候很开心,他喜欢听物体摔落在地上的声音。我妈曾经说过,凡是小哥哥经过的地方,都像洪水过境。每次小哥哥要来家里,我爸妈就仿佛是接待领导一样,桌子上能不放东西就不放,水杯要放的高高的,水果零食也要收起来。尽管这样,小哥哥来了之后,也会把东西,一个个的扒出来,然后反复仍。看着他懵懂的眼神,批评他实在不忍心,更何况他听不懂啊。
有段时间,母亲心情不太好,小哥哥扔东西,就会受到大声的制止,但是不管用,他该扔还是会扔,而且有个副作用,小哥哥不喜欢姥姥了。。。
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心理学。心理学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也有好几个不同的角度。
首先,我们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皮亚杰认为,在婴儿12个月到18个月的时候(时间有可能延迟或提早),他们希望通过实施微型的实验,来观察后果。皮亚杰以他的儿子劳伦为例子,劳伦反复的将一只玩具天鹅仍在地上。每次玩具天鹅掉落的位置都不一样,劳伦就会仔细观察玩具天鹅掉落的位置。皮亚杰认为,劳伦此时不仅仅是在重复仍玩具的动作,他是在通过“反复仍”这个动作,在学习与行为结果相关的信息。再用我的小侄子小哥哥举个例子吧,小哥哥将桌子上的苹果仍在地上,就会观察苹果落在什么地方了,他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嗯,我这样仍,苹果会落在那里。” 然后把橘子又仍在地上,他心里可能就是在想:“这次我这样仍,橘子会被摔到哪里呢?” 小哥哥反复的扔东西,其实大脑一直活跃着,在思考问题。
在这个阶段,宝宝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们对于不可预测事件的兴趣,他们觉得不可预期的事情非常有意思,而且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能被接受的。所以,当我们看到1岁多的孩子在反复的扔东西,可能会觉得不妥,甚至有人会认为这个孩子家教不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孩子眼中,扔东西是正常的,是很有意思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来解释。艾里克森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我们。在婴儿12个月至3岁之间,如果对环境的探索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自我满足感;如果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缺乏独立性。继续以小哥哥举例子吧:小哥哥在反复的扔东西,原因是他很好奇,为什么这么仍东西落在这里,为什么那样仍东西又落在那里,抑或是为什么大人不让扔东西,他很好奇大人的反应是什么。如果别人对他的扔东西的行为既不制止,也不肯定,那么时间长了,他可能会觉得没意思,就不反复扔了。并且在他反复扔东西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自我控制感,这种自我满足有利于发展他的独立性。
然后,我们用行为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儿童或者成人是否会重复某一行为,在于该行为是否会得到强化。小哥哥爱仍东西,如果这时候有人跟他说,小哥哥,你使劲仍,你仍一个东西,我就给你一颗巧克力。小哥哥为了得到更多的巧克力,当然是反复的扔东西了。被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在未来反复的出现,没有得到强化或者遭受惩罚的行为则可能就此停止。回到小哥哥扔东西的例子上来,有一天,小哥哥突然不扔东西了,因为他妈妈非常用非常严肃的语气跟他说:“再扔东西,不给你买小飞侠了。。。。。。” 嗯,这招比较好用,结束了小哥哥长达三四个月爱仍东西的历史。姥姥教训小哥哥,不要扔东西,小哥哥不听,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因为姥姥经常“凶”小哥哥,“凶”皮实了。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尽管我是学习心理学的,但是他的成长也在不断的挑战我的认知。成长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先摆正自己的心态,在心里默念:这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很多孩子都会有。然后在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