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个害怕是什么样子的?
那个害怕是什么样子的?
5月24号下午,我要去北京,走之前要带女儿(以下用潼来代表女儿)补牙。
当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潼说想起要看牙感觉有点害怕。
我回应她:“是啊,当我想起要去看牙时,我也会觉得害怕。”
她靠在我怀里,我摸摸她的背,问她:“这个害怕在你身体的哪个地方?”
潼摸摸腮帮子说:“在这里,在牙齿里。”
“嗯,这个害怕是什么形状呢?”
“它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三角形,有尖尖的角,很大很大,我的嘴巴都装不下。”(她用手臂向外延伸,比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范围)
我回应:“嗯,很大很大的三角形,你愿意告诉妈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颜色的吗?”
“是红色的,很深的红色。”
我说:“我感受到你真的是害怕补牙。”
我把她抱紧一点:“当你说完这些,这个感觉有什么变化吗?”
潼:“它在发抖,像一个小动物在一座小桥的边上,就要掉下来那样的色的瑟瑟发抖。”
“嗯,发抖的小动物。”我说。(接着给她一点时间感受,我没有说话)
抱着她,过了一分钟,我又问她:“现在感觉怎么样?
潼笑道:“现在那个三角形变小了,很小了,只有这么大了”(她用手指比划了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我也笑:“那颜色呢?有什么变化吗?”
“颜色变成绿色了,而且尖角也不见了。”潼轻松的说。
“那它现在在哪里呢?还在你的嘴巴里吗?”
“它已经跑啦!”潼大笑。
02
孩子害怕时,妈妈可以怎么做?
很多父母很抗拒所谓“负面”的感觉和情绪,比如害怕、愤怒、悲伤等等,他们选择自己扛着憋着,于是也不允许孩子表达。实际上,感受就是感受,情绪就是情绪,没有什么正面负面,每一个感受和情绪绪都有它的意义。
可是,尽管知道这些道理,很多妈妈依然不知道在面对孩子的所谓“负面”情绪时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害怕。
首先,确保自己内在的稳定,与自己连接
我们要调整自己对待感受的态度,认识自己的感受,体会身体的感觉,跟自己的内在感受连接,这是内功,也是长期的功课。在这个功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好下面的步骤,因为只有你的内在稳定、包容、允许,孩子才能感受到这份支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等到这项功课做的足够好才去帮助孩子,这可以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
那么,当孩子跟你说很害怕时,请你给自己一点时间,做几个深呼吸,体会自己的身体感觉,确保自己是安定的状态,你的状态会透过你的表情、肢体动作传递到孩子那里。
其次,同理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感到害怕(或是其他不愉悦的感受)时,你可以去同理她,让孩子知道害怕是正常的,是被允许的,妈妈也会觉得害怕。
第三,欢迎感受(感觉)
这个欢迎,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父母的你,内在是欢迎感受的,二是你要引导孩子,欢迎任何感觉的到来,和感受做朋友。
第四,引导孩子表达感受(感觉)
表达的方式,可以问孩子想要做些什么来让自己舒服一点(尤其是当孩子感觉愤怒时),也可以用描述感受的方式。
这个感受是什么?
在身体的什么部位?
什么形状?
什么颜色?
什么质地?
有多大?
像什么?
......
这个描述的过程,家长不需要评判,更不要去纠正,因为这些感受感觉的变化不是你的,是孩子的,你只需要倾听和简单提问就足够了。(可以参考我跟女儿的对话过程)
你可以像我一样问孩子:当你描述完这些以后,现在感觉怎么样?你会发现,孩子的身体会跟随着着这些描述变的放松,感受感觉也会在描述完之后发生变化。
第五,身体的接触
孩子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抱着孩子,或让孩子靠在身上,或者其他跟孩子有身体接触的方式,这会给到孩子力量和支持。
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被抱着,也不要去强迫孩子。
第六,放下预设,跟随孩子
整个过程开始之前,请不要设定一个一定要达到怎样效果的目标,如果是那样,这个过程很可能演变为妈妈的“科学实验”以及控制。
你就是妈妈,一个全心全意爱孩子、想要给她支持和理解的妈妈。所以,带着爱和放松,跟随孩子的脚步,跟随她的情绪变化,跟随她的所有状态,这才是支持。
也许你跟孩子并没有完成一个像我在前面描述的那个和女儿互动的过程,这没关系,我也常常完不成。进行到哪一步,都是好的。
很可能,在你问孩子感受时她就拒绝回答;
很可能,在你同理了孩子之后她也不愿继续说;
很可能,她找不到描绘感受到词语、颜色、形状;
很可能,她描述完了之后依然没有变化;
很可能,到最后她说还是害怕......
所有的状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请放下预设,这会让你避免因为失望而气馁,也会避免你因为失望而迁怒于孩子。
可是,好消息是,只要你这么做,一定会或多或少帮到你的孩子!同时这本身就是一个你跟孩子两颗心之间的交流,是两个生命真实的互动。
第七,当效果不佳时,怎么办?
通常,这个方法效果都是很好的。
如果出现了上一条我列举的情形,妈妈可以反思一下养育孩子的方式,看看可以怎么改进。
比如说,当孩子找不到感受感觉词汇时,妈妈可以想想是不是平时并没有教导孩子这个技能?是不是平时不允许孩子表达?或是压根妈妈也不会表达?
当孩子不愿说时,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说?还是因为害怕你的反应而不敢说?若是不知道如何说,我们可以教给她,若是因为害怕妈妈的反应,那么妈妈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去改善和恢复亲子关系。
当孩子无法清晰描述感受的形状、颜色等等变化时,很可能是她还不会这项技能,那么妈妈自己先去熟悉这个技能,先在自己身上用,同时在游戏中去教给你的孩子。
03
这些绘本可以帮助你
看见,本身就是支持。
耐心等待,就是最长情的陪伴。
孩子的勇敢和独立,
不是强迫和催促出来的,
而是在慢慢的养育中,
耐心的陪伴和支持中,
慢慢发芽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