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完全没有想到,眼前这石头一般的东西居然是牡蛎!

而且不是有着漂亮外型的石头,外表粗砺凹凸不平。如果在海边,你真的以为是海礁上被冲下的石头,而且是没人捡的石头,海边上那么多漂亮的鹅卵石,谁会关注的它的存在。

在我的想象中,牡砺,应该是小巧的,漂亮的,这想象不是没有根据,自小生在丘陵地带,离海虽不远,但那时从未去过海边,关于牡蛎的记忆来自初三时学的一篇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有一小节文字是关于牡蛎的: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无疑,我也被这段文字打动了,一直到今天,都深深记得这细节,由漂亮太太吃着,而且吃得如此“文雅”而“高贵”,想必这生物定是生得极美,托在一方小巧的手帕上,眼前这又大又丑的石头一样的东西如何衬得起?

朋友说:这就是牡蛎,绝不会错。

这话,我当然信,朋友所学专业就是生物方向的,怎么会弄错。是我的意识里,给牡蛎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罢了。

两个牡蛎,在火锅里不动,任沸汤在周围翻滚,投它下汤时,我掂过它的重量,很重,真的就像石头。

“这个略张口就行,煮太久,鲜味就不够了。”

煮熟的过程,没有我想的那么久,当它略略张开口时,捞它出来,摆在盘子里,边缘漂亮的造型出来了,如裙边,曲曲折折,参差错落着,上下吻合的那么完美,外壳的凹凸不平,仔细看时原来是依附在它身上其它生物残留的硬壳,一层层,像是有意排列、布阵,一种含而不露的美。

沿开口用力掰开牡蛎,里面别有一番洞天,内壁光滑莹白,肉也是莹白圆润、鲜嫩,看着就有食欲。学不来“高贵”而“文雅”的吃法,依然贪婪这美味,鲜、嫩、多汁,口感滑爽,吃下去,唇齿留香。

感念这小东西, 其貌不扬,活着,为共栖的贝类提供居所,端上餐桌,饱了人类的腹欲。

这就是牡蛎,不言不语,做好自己!

蒸的牡蛎,不够新鲜,色微黄,失了记忆中的莹白鲜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对牡蛎的早期良好印象,来自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
    言射手阅读 3,126评论 5 17
  • 一, 我的家乡有句俗语,“不带字母R的月份,不吃牡蛎”。 现在是四月份,牡蛎最肥美之际。作为常年航行在海中的人,我...
    糖晓芙阅读 1,095评论 8 19
  • 新闻选题的“炸牡蛎理论”文|杨继斌 《南方周末》资深调查记者,除了审慎、洞察和妙笔,他还以正派良善闻名。代表作有《...
    浩漠阅读 735评论 0 1
  • 社会有多残酷?以前的你总认为面试就是走一个过场,不开心就辞职,爷们七尺的汉子去哪里不行?抱着这种态度,除了打了三年...
    最欧阳阅读 205评论 0 1
  • 有朋友说跟我说,我之前写的几家店都有点low,为什么不安利一点有逼格的店子。 所以 今天我们干脆来来 安利几个lo...
    7秒碎碎念阅读 35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