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长短经》又称《长短要术》或《儒门经济长短经》,是一部智谋奇书。它主要讲述了帝王权谋和治国之道。一些人将它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称其为"小《资治通鉴》",也有人称之为《反经》。这本书由唐代学者赵蕤编写。赵蕤是唐代杰出的纵横家,并且因为创作《长短经》而显名于世。《长短经》在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中备受推崇,被视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资料。《长短经》的详细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阅读。
惧诫(中)
曾经秦国封闭了圣贤的思想,杀死了术士,焚烧了《诗》《书》等儒家经典,放弃了礼义,推崇欺诈和暴力,依赖严刑峻法,背负着海内的粮食,运送到西部河谷地带。当时,男子努力耕作,还不足以填饱肚子;女子尽力纺织,还不足以遮蔽身体。派蒙恬修筑长城,东西绵延数千里;庞大的军队常常有数十万人。死亡人数多得无法计算,千里之地尽是尸骨,血流成河,百姓耗尽全力,因此图谋造反的人数达到了十分之五。又派徐福到海外求取异物和延年益寿的药物,回来时却编造谎言说:‘我见到了海中大神,说:如果选派美女和工匠,就能得到这些东西。’秦始皇非常高兴,派了一千名童男童女,携带五谷和各种工匠器具出发。徐福在平原广泽的地方停留下来,自立为王不再回来。这时百姓感到悲痛,深切思念自己的亲人,图谋造反的人数达到了十分之六。又派尉佗越过五岭,进攻百越。尉佗知道中原人已经疲惫不堪,便自立为王不再回来。他派使者上书,要求秦始皇贡献没有结婚的青年女子三万人,来给士兵缝补衣服。秦始皇批准献出万五千人。这时百姓人心离散瓦解,图谋造反的人数达到了十分之七。
有人对高皇帝说:“现在时机成熟了。”高皇帝说:“等一等吧,圣人将要起在东南方。”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发动了起义。高皇在沛县丰邑首先起义,天下人没等互相约定,就纷纷响应了他。这就是所说的趁空隙等候机会,趁秦朝灭亡而起义。百姓盼望他,有如干旱盼雨,因此起义军在行伍中簇拥他而成为天子,他的功业超过了三王,德行传到无穷的后代。现在大王看到高皇帝得天下容易,就不能回顾近的吴楚吗?吴王被赐为刘氏祭酒,受几杖而不朝拜,拥有吴越四郡的民众,地方几千里,内铸铜以为钱,东煮海水以成盐,上取江陵木材造船,国内富足人民众多。举兵向西,在大梁城被打败,在狐父地区被打败,逃奔而回东方,到了丹徒一带,越人抓住了他,身死绝了祭祀,被天下人耻笑。以吴越那么多人,却不能成功,为什么呢?确实是违背天道而不知道当时的时势。现在大王的兵力不能超过吴楚的十分之一,而天下的安宁又比秦朝高出万倍,希望大王能听取我的意见。再如果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的话,我就先走了(你的事情也必定不能成功)。我听说微子过过殷故都而发愁,于是作《麦秀之歌》,是因痛惜商纣王不能用王子比干的缘故。所以孟子说:‘纣贵为天子,死的时候还不及普通人。’是纣自己在天下先绝了后代。现在我也暗自悲痛大王会弃千乘之尊位,且会赐给你绝命之书,(我)就成为群臣的先死者于东宫了。
来又问伍被:“汉朝太平吗?”伍被说:“我私下观察朝政,君臣的义理,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妇之间的区别,长幼之间的顺序,都合乎情理,上边的举措遵循古代的治国之道,没有缺少礼乐之教。南越服从,羌僰进献礼物,东瓯投降,广长杨宽免赋税,开拓朔方,匈奴受到重创。虽然还不及古代太平时期,但仍然算是治理得好的。您想兴兵造反,我认为将要带来灾祸而没有福气。”英布发怒说伍被犯了死罪,伍被请求免去死罪。英布说:“陈胜、吴广不过只有一千多人,却能起事并拥有天下响应。现在我虽然国家小,然而能出征打仗的人马也能得到十余万,并不只是戍守边境的士兵,您还有什么说的?”伍被说:“秦朝政治无道,残害天下百姓。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君王,建造阿房宫,搜刮大部分的百姓,征发左邻右舍的壮丁去戍守边境,父亲不安宁儿子,哥哥不便于弟弟。政治苛刻严酷,天下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虑,百姓都伸长脖子盼望,侧着耳朵倾听。悲痛地仰天呼号,屈辱地扣心怨恨皇帝。所以陈胜一振臂就云集响应了。当今皇上亲自掌握天下,一统海内。爱护所有的百姓,广施恩德,即使百姓嘴里没说出来,但声音传遍四海;命令虽然未发布,但百姓都感到其德化如神速。圣明的君主怀有深谋远虑,威势传到远方;百姓相应他如同回声一样及时。而大将军的才能并不比章邯、杨熊强。大王把陈胜、吴广来相比,我认为您的比喻太过分了。”
淮南王说:“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不可以侥幸得逞吗?”伍被说:“我有愚笨的计策。”淮南王说:“你有什么计策?”伍被说:“现在朔方郡土地广阔,水草肥美,百姓迁移去不足以充实其地。可以假造一道丞相和御史的奏请书,建议凡是郡国的豪杰任侠和有半凳之罪的人,赦免他们的罪行,只要有五十万以上家产的,都要强迫他们的家属迁到朔方,同时再增加士兵的数量,赶快来齐集。再假造左、右司空上林中都官的诏令文书,逮捕诸侯太子及诸侯王的宠幸臣僚。如此则人民怨恨,诸侯恐惧,然后派能言善辩的人摇动游说他们,或许可以侥幸得逞,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吧?”淮南王说:“这个计策可以用。”决定按照伍被的计策行事。派人假装获罪而逃往西边,先去游说大将军卫青,再游说丞相;一天之内发兵,派使者立即去刺杀大将军卫青,然后游说丞相顺水推舟,像东西王家常有的事一样。又想叫一个名叫求盗的人去拿羽檄,从东方来声张说:‘南越的军队入侵。’想因此发兵。事情没有办成,就被发觉了,被诛灭九族。
(汉武帝时期,赵国人徐乐上书谈论世务,他说:我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内部土崩瓦解,而不在外部的瓦解,古今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什么是土崩?秦朝末年的陈涉就是土崩的例子。陈涉没有尊贵的身份,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他也不是王公贵族、名门望族之后代,他在乡亲邻里中也没有好的名声,更没有孔丘、墨子那样的贤德,也没有陶朱公、猗顿那样的财富。然而他从偏僻的小巷里,挥舞着棘条和木棍,大声疾呼,结果天下人闻声而响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百姓生活困苦而国君不体恤,百姓心有怨恨而国君却不知道,社会秩序混乱而政策法令不修整。这三个原因,是陈涉所以能加以利用的资本。这就是所说的土崩。因此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内部的土崩瓦解。那么什么是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兵力就是属于瓦解。吴、楚、齐、赵这些国家图谋叛乱,他们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君王,拥有几十万兵士,他们的威势足以整肃境内,他们财力足以奖赏其部众,然而他们却不能夺取边境之地,甚至自身还被地处中原的国家擒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势轻于普通人,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军队比陈涉弱。是因为那个时候,先帝的恩德还尚未衰减,而安土乐业的风气在天下还很浓厚,所以诸侯没有向外出兵的动机。这就是所说的瓦解。
后来,汉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将军,去讨伐打败了黄巾军,声威震动了天下,而朝政却一天比一天混乱,全国陷入贫困困苦的境地。因此,信都令阎忠劝说皇甫嵩道:“难以得到而容易失去的东西是时机;时机到了而不能及时抓住,就要贻误到此身了。所以圣人顺应时机而行动,智慧的人抓住时机而成功。现在将军遇到这难得的机遇,又有被危及的机会,而处在难以抚慰、临机不能发作的处境中,将用什么办法来保证您的大名呢?”皇甫嵩问道:“这是什么意思?”阎忠道:“天道并不亲密哪一个人,百姓只辅助有才能的人。今天将军承蒙国君提拔在春季出征,在冬季就取得了成功,出兵行动如神,计谋一旦形成,就再不用考虑了。摧毁强大的敌人比折断干枯的树枝、融化坚硬的冰块还要容易。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神兵就会闪电般地扫荡敌人,受封的将领刻石立碑,向南报捷,威名震动了本朝,风声远播海外。即使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功业,也没有比将军更高的了。”今生你建立了不可赏赐的功劳,有着高尚人士的品德,而却去辅佐昏庸的主上,这样怎么能够保全自己呢?”皇甫嵩说:“我日以继夜地勤奋公务,心不旁骛尽职尽忠,怎么会有不稳固的想法呢?”阎忠说:“话不是这样的。《记》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说:有一位继母为了替自己亲儿子刺透皮肉取乐而用刀子将亲生儿子的皮肤刺破,见者都认为这是疼爱儿子之极。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你继母身上,那么路过的人也会认为这是虐待孩子。事情的经过是一样的,而旁观者的态度却不同。现在国家的政治体制衰败,王室接连发生重大变故,你处在继母一样的地位,又手握主上不能匹敌的威势,虽然心怀极端的忠诚,但恐怕人们对你另有想法。我暗中替你感到危险!而且我听说:得势者会包容奸伪,伯夷的行为可以引起怀疑;如果被人说成没有猜忌,那么盗跖的行为就值得信任。你如今拥有百万大军,处在可以采取不正当行动的地位,又握有怀疑你是否诚心的权力,处于难以澄清和摆脱怀疑之地,即使你极尽忠诚和信誉来表明自己的行为,又怎么能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呢?这就是田单脱去外衣露出破绽而导致别人忌恨他的原因。希望将军深思啊。”阎生这些话合起来用意是击破皇甫嵩的坚定志向,接着又引申韩信来比喻他,实际上并没有理解皇甫嵩“心不忘忠”的真正意图,他谈论和游说的关键之处,在这里没有达到。
以前韩信因不忍心辜负一餐之恩,而放弃了三分天下、建国立业的伟大事业,后来被刘邦用利剑割断喉咙,他才发出后悔莫毒的叹息声,这是因为错失了机会而谋略发生了失误。现在主上的势力虽然比不上刘邦、项羽,而将军您的权力却超过淮阴侯韩信,指挥能力足以震撼风云,发号施令可以兴云唤雨。你威风凛凛地奋发有为,乘着时危而振兴衰败,以优厚的恩德去安抚先归顺的人,以强大的武力去制服后来归顺的人。征调冀州的人才,发动七州的民众。这时,讨伐的檄文已经先行发出,大军在其后迅速响应。部队跨过漳河,饮马孟津。诛杀宦官祭洒其罪,解除长期以来百姓的怨恨。这时即使小孩也愿意为你效劳出力,妇女也愿为你献身尽力效命,更何况你统领如熊罴般的壮士,乘着如迅风般的战士呢?功成业就之后,天下已经平定,然后你就可以召来上帝显示符命,统一天下。把宝器移送当道的诸侯,把汉室宗庙迁移到新的地方去供奉祭祀。这实在是神机妙算所能达到的极致,是风发马扬的良辰美景啊!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衰败的朝廷难以辅佐。如果你想辅佐难以辅佐的朝廷,雕刻已经腐朽的木头,这就好比是逆着山坡滚丸、迎着水流划船,能说是容易的吗?况且当今宦官群居,像市井无赖一样互相勾结为害;皇上的命令无法贯彻执行,权力被亲近宠幸的人所控制;在这样的君王之下辅政,是难以长久的;你辅政不合他们的旨意,就会被他们进谗言陷害。如果不早作打算,只怕将来后悔都来不及了。”皇甫嵩听了很害怕,说:“非常特殊的计谋,不是使用在常规的形势下。创立国家的伟大功业,哪里是一个平庸之才所能实现的?黄巾军只是一些乌合之众,与我们对抗根本无法与我们相比;新结集容易瓦解散乱,这种军事力量是无法拯救我们的国家的。而且百姓还没有忘记君主的恩德,上天不会保佑叛逆的人。如果我们虚造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功劳来,就会招致从早到晚都不断来的灾祸,这与我们忠于本朝、保持臣子的节操相比哪个好呢?虽然说会有很多谗言陷害我们,但最多也不过是被放逐、被废弃而已,仍然会有好的名声流传后世,我们死了也不会朽于文江学海之中。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反常行动的话,我实在是不敢听的。”
聪明和愚昧互不发生作用,有才能的和无才能的也不互相效力。有智谋的人不替有勇无谋的将军出谋划策,有勇无谋的将军也不替有怯懦无能的将领去送死。从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左传》说:“忠诚是最可贵的品德。”如果不是那个人就什么也不给,何况如果不合意呢。《六韬》说:“使有节义的人不因缺乏财货而感到可耻。”所以,有节义的人不为不讲道德的人效劳,有才智的人不替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因此,伊尹辅助夏桀,夏桀无道,伊尹弃夏归商,没有损害他的道德;飞廉为纣王效劳,而不能称他为贤人。现在,道德沦丧,国家被烧毁,却委身于危难朝廷,以求晏然自安,享受昏庸君主的恩宠,这样的忠诚不足以拯救国家,人死了也不足以成全义举。况且作为有才智的人,难道会像这样吗?阎忠又一次用这些话来劝说(皇甫嵩)。
董卓擅政,皇甫嵩和朱隽都被征召去做官,但梁衍劝说皇甫嵩讨伐董卓,而朱隽则被陶谦等人推举为太史,但他没有接受李傕的征召,二人都没有听从对方的建议。范晔评价说:“皇甫嵩和朱隽都是上将之才,在仓促之间受命于危难之时,正值君主蒙尘,悍贼肆虐,这确实是叶公投袂出征的时机,也是翟义号召出征的日子。所以梁衍献策,山东结盟,但却放弃了匡扶天下的大业,而陷于妇人之仁的小人之举。最终落入狼狈为奸之手,被聪明人讥笑。难道这是上天的本意吗?为什么智勇之士却不能善始善终呢?”
王莽时期,盗贼蜂拥而起,王莽派将军廉丹去攻打山东。廉丹辟冯衍为掾,与他一起到达定陶。王莽追封诏令廉丹说:“将军身受国家重任,不能为国家捐躯于荒野之中,无法报答恩情和尽忠职守。”廉丹感到很害怕,连夜把冯衍叫来,把诏令给他看。冯衍趁机劝说廉丹:“我听说:顺从成功是道义所推崇的;逆而行之是权变所重视的。
因此,那些期望有所成就的人,不会去问达成目标的具体过程;而那些重视大局的人,也不会拘泥于细枝末节。以前,逢丑父伏在车前横木上,在齐晋两国交战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君主桓公,他冒充齐侯命令手下取水来自己喝了下去,此事被传扬开来;郑祭仲被迫让位给鲁国公子突,最终恢复了公子突在郑国的统治地位,这两件事都因为死易生、存易亡而受到《春秋》的赞扬。因为用死来换生、用生存来换灭亡是君主的治国之道;而与众不同地思考问题,安邦定国、保全自身则是贤者的明智之举。所以《周易》中说:“如果走到了绝路,就要去求变化,变化了就能走出绝境,走出绝境就能使你获得成功。”因此,如果明知道不可能成功的事却硬去做,就会使军队遭到破灭、人员死亡,这样不仅对国家无益,而且还会在死后留下千古罪名。所以贤者不会去做,勇敢的人也不会去干。另外我还听说:一个人在做事时应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张良五代都做韩国丞相,他曾勇敢地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他的勇敢超过了孟贲、夏育,他的声名甚至超过了泰山。将军的祖先是汉朝的忠实臣子。新朝的兴起,英俊之士都不心服口服。现在国家混乱、天下崩溃,百姓想念汉朝的恩德,超过了周人对于召公的怀念。人们爱戴那棵甘棠树,更何况甘棠树下的子孙呢!百姓所歌唱的、上天也会跟着歌唱的。
现在为将军您考虑,不如屯兵据守大郡,安抚官吏士卒,磨炼他们的气节操守;在方圆百里之内,每天赏赐牛肉美酒,招揽英雄俊杰之士,询问忠诚聪明有智谋的人,吸引将来要归附的人,静待时局的变化,把握时机起兵平定天下,建立社稷大功,为将军您自己除掉万人之害,这样福禄就会流于无穷,功业就会显赫而永不衰败了。这与在中原作战失败,自己战死沙场,功败名丧,使祖先受辱相比,哪个好呢?圣人往往把灾祸化为吉祥,智能之士把失败变为成功。希望将军深思熟虑而不要与世俗的看法相同。
但邓晔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进兵到达雎阳,又对邓晔说:聪明的人在事故未出现之前就能预见,明智的人在灾祸未萌发时就进行考虑。何况事情已很明显呢?祸患往往是从忽视小事情中产生出来的,而灾难常常是在不经意的小事中发生的。失败后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时机是不可以失去的。公孙鞅说:“如果有超出一般人的行为,必然会被世俗非议;如果有独到的见解和考虑,必然会被人们看作傲慢。”所以如果听信平庸的言论,就会破坏金石般正确的决策,就会采取适合当世的办法而失去高明的品德。决断是智慧的主宰;犹豫不决是做事的枷锁。时机不会第二次到来,希望将军不要再谋划了。
邓晔没有听从他的劝告,进兵到达无盐县,与赤眉作战而死。(当时汝南人郅恽仰观星象而对朋友说:“今年岁星在南方扫视逆行,汉朝分野上没有它的分野地带,去了还会再回来。汉朝一定会再次受命于天。如果有顺从天意而有所作为的人出现,一定会成就大功。”并以此话劝说邓晔,邓晔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左冯翌于是逃亡到河东郡。
来歙劝说隗嚣派遣儿子入朝侍奉,但隗嚣手下的将领王元认为天下胜负未定,所以不愿让隗嚣专心致力于内政,于是就劝说隗嚣说:“以前更始帝刘玄在西部建都,四方的豪杰都响应他,天下人一心向往更始帝,都认为天下太平了。但一旦他失败了,大王几乎没有安身之处。现在南面有子阳,北面有文伯,江湖海岱之间,称王称霸的共有十几个,而您却想听从儒生的主张,丢掉万辆的基业,寄居他乡于危难之国,以求得万无一失,这是循着已经翻车的道路走,是万万不可以的。现在天水郡完整富饶,兵马最强。”
取得西河、上郡之地,把三辅(今陕西中部)之地收复囊括,沿袭秦朝的旧迹,山河表里,我(指王元)请求大王用一丸泥封函谷关。这可是万代一时的好机会,如果大王犹豫不决,就应积蓄粮草、养精兵、据险自守,旷日持久地坚守函谷关,以等待四方变化。即使图王不成,其弊处也足以称霸一方。总之,鱼不能离开泉水,神龙一旦失势,就和蚯蚓没有两样。
(贾复说:“想干尧舜那样的圣君的事而干不到的,是商汤、周武;想干商汤周武的事而干不到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想干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而干不到的,是六国诸侯;明知道六国诸侯的旧规却想要安安稳稳地遵守它,那么国家就会像六国一样灭亡。”)
魏太祖曹操跟吕布在濮阳作战,形势不利。袁绍派人游说曹操,请求他讲和,叫他把家眷迁到邺地,曹操打算答应他。程昱知道了,就来见曹操说:“我听说将军打算把家眷迁到邺地,与袁绍讲和,真有这事吗?”曹操说:“是的。”程昱说:“我认为将军这样做是危险的,不是考虑得不周到。那袁绍占据燕赵之地,有并吞天下的野心,只是他的才智还不足以办到。将军自认为能做他的下属吗?以将军的神明威武,还不能当韩信、彭越之流吗?我程昱愚笨,(对时局)缺乏了解,私下以为将军的志向怕赶不上陈涉。现在兖州虽然残破,还有三个城池,能打仗的士卒也不下万人。如果加上荀彧和我程昱这些人,齐心合力谋求进取,建立霸王之业就能成功。希望将军再作考虑。”曹操才放弃了讲和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