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朋友不知道华为与车企合作的始末吗,给大家归纳一下~
(一)华为为何要进入汽车市场
分析华为汽车业务的路线之争,脱离不了华为汽车的业务模式,
1)这与自身遭遇生产危机有着很大关系。
从2019开始,美全面制裁,华为营收从2020年的8900亿,直接下滑到2021年的6300亿,
于是,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极,自此华为强势切入汽车市场。
(二)三种模式
华为将自身定位博世这样的汽车技术供应商,
一开始,华为聚焦的业务模式有两种:零部件和HI模式。
1)零部件模式的优势:在于效率,软硬件产品供给调试服务,不存在与客户在商业层面的磨合;
2)HI模式:是给车企提供鸿蒙车机、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 HI 解决方案,并授权在车身上使用 HI 的 Logo,
HI模式从技术和商业来看,都比零部件模式要更深,
在实际业务中,到目前为止,北汽、长安、东风和广汽等传统车企也都在此模式下与华为展开合作。
3)2021.11,发布第三种模式——智选车,
提供整套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合作车企只负责整车研发、制造和交付,
实际上已经与华为汽车业务既定路线发生偏离,而偏离的原因,恐怕营收还是主要因素,
HI模式在华为内部,被质疑投入成本高,无法短期内产生利润,
而智选车模式,每卖出一辆M5,华为大约可以分到 2.6 万,
而卖出一辆 M7,可以分到 3.5 万,
2022车BU收入20.77亿,自成立以来累计投入30亿美元,汽车业务研发人员超过5000人,
如此看来,想提高营收,智选车当然是更优的选择了;
(三)
2021.4,余承东接任华为车BU的CEO,发布了SF5,12月,发布问界品牌及首款车型,问界M5,
如此迅速的推进智选车模式,可见余承东急迫的心情,更让华为无限接近于造车。
1)而任正非更倾向于,将焦点放在B端供应链上,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
余承东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主管,则更积极,选择押注C端市场,推动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实现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
落地的两种业务模式,路径差异很大,也都未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路线之争只会再起。
下篇我们聊聊关于赛力斯出卖‘灵魂’的说法,以及再起的路线之争——引望。
谢谢这么优秀的你还关注了我♥️,推我努力前行,分享更多干货文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