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学佛的妹妹对我朋友说,她跟大师学习,让她画曼陀罗,然后进行的解释,很准确喔。还特意转发给我这位朋友看看。
我朋友是一个喜欢研究看佛经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讲究“悟”。他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对方的图。对方很惊讶的说:“哇,和大师说的一样啊。”
我朋友笑了,这根本就不是修佛,完全是心理学,骗小女人的节奏,你们只是见世面太少而已。
于是,我们就开启了一场,关于诵经与修佛的对话。
朋友认为:“其实我并不赞成要天天诵经,到处去求佛拜神。修佛的本质,对佛经的理解,我并不一定要去哪里,天天念叨着。“
对此我非常赞同。
因为,在各种各样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形式,去忽略了学习的本质。以前总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在我看是小学生朗诵,技巧重重。
毕竟在众多的人群当中,真正有悟性的人少之又少,虽然诵读经文可以让心情平静,但是真正能够悟道的少之又少。
在他总结,有两种人能够真正悟道,一种是经历的沧桑后皈依佛门,这里面不乏高知识分子。另一种,是自幼修佛,没有外界接触,一直保持着空性和灵性。
他认为,为什么很多僧人要苦行,不是单纯的让自己身体受苦,而是要走遍世界,看尽天下人间百态,真正的领悟经书的要义,是为入世修行。
虽然我们对佛经上的观点,有很多不同之处。那是正常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
佛教的体系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
比如说,一些网络小说,极度的反感出家人,认为他们不从事生产,不创造价值,只有消耗,甚至认为会让人类灭绝。
他说,佛教类似于汽车的制动系统,而我们的成功学、营销学等各种社会技能,都是让我们义无反顾的往前冲。但是一辆车只有加油系统,有动力,没有制动系统,结果会怎么样?车毁人亡。
而他在学习某人的讲座的时候,听到他把佛教比喻为汽车的制动系统,让人们在速度过快的时候慢下来,有危险的时候停下。
哈哈,他在用我们现实中的观点来说服我。
而我却在试图用他的系统说服他。
我说:“佛教,它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导人向善的信仰,让人们形成有敬畏的行为规范。在行事时增加善的一面,让人们在无助的时候能够坚强。”
回顾当年,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他并不是只有一个流派,每个流派之间不断的在相互辩论。
在开辨之前,萌萌要当头棒喝,造成对方的人短暂停顿,然后才开始他们的辩论。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就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逻辑紧密的哲学体系。
其实很多学术的发展过程都经历过,大胆假设、论证、推翻、再求证等系列的过程。这些过程在神学的领域、科学的领域,不断的发生。
很多不同领域的发展,体现出类似的规律,却走向不同的道路。
同样在学习的过程,很多人注重的是学习的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学习的内容,变成小和尚在念经,小学生在背课文。
在我背诵诗词的时候,领悟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就如美丽的电影画面在我脑中播放,终身难忘。所以我认为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会学习的方法、领悟其中的奥妙。
愿立志终身学习的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