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这是一部涉及民族、家庭、宗教、伦理、人性及责任的小说。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位定居美国的阿富汗人,小说采用插叙的写法,第一章像是一个引子,从阿米尔接到远在阿富汗的旧友拉新汗的电话开始,继而勾起自己小时候在阿富汗的种种回忆。这种回忆打破了他看似宁静的日常生活,使得他日渐模糊的罪恶感再次清晰地展现在自己面前……小说从第二章到第十三章,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描述自己在阿富汗的童年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阿米尔父子、哈桑父子还有拉辛汗—阿米尔父亲的朋友这样几个主要人物。这部分的描写,尤其是他们父子感情的描写,让我想起冯小刚演绎的电影《老炮儿》,因为这对父子和《老炮儿》中的父子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父亲有血性、讲义气,既同情弱者、又帮助穷人;儿子则方方面面都入不了父亲的眼。还有,两部作品中的父亲连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都是那么惊人地相似,以至于我一度产生这样的误解:这不会是一部阿富汗味儿的《老炮儿》吧?
随着插叙的结束,作品后半部分竟爆出这样一个大料: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我一度怀疑过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的这种超出主仆关系的关怀,这种连亲儿子都嫉妒的关怀一定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帮助穷人建恤孤院,可我感情上还是原因相信他是一个侠肝义胆的男人。他是犯了错误,可他一直在做自我救赎:他给哈桑做兔唇手术以减轻自己心里的负罪感;他出资建恤孤院,以完成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如果说阿米尔和他的父亲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阿米尔骨子里还是有善良的成分的,但是这种成分仅限于辜负哈桑时内心的不安,而这种不安是如此的短暂,以至于短暂过后他再次对哈桑做出伤害:陷害他偷东西以迫使爸爸赶他走!
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其实是两个民族、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他们注定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和兄弟。哈桑这种一味地毫无保留的付出和不求回报(正如书中哈桑对阿米尔所言:为你,千千万万遍!)注定了他成为这种关系中的牺牲品。
风筝给两个小伙伴带来快乐的童年,同时又给他们带来永久痛苦的回忆。我觉得风筝应该是高贵人格的物化。哈桑是一个集善良与忠诚于一身的哈扎拉男孩,他是追风筝高手,他拥有无人能及的追风筝能力,因为他拥有无人能及的高贵人格;阿米尔,他有哈桑忠诚的追随和保护,他注定是斗风筝活动的获胜者,可是他并不真正拥有风筝,因为他有着太多的人性弱点。就社会地位而言,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仆人,就人格而言,我觉得要反过来了。
从作品内容来看,这部作品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罪恶(或者叫错误更合适);第二部分是赎罪。而拉辛汗——这个家族三代人的朋友,是这个故事能够完美结局的一个关键因素。他是阿米尔父亲的合伙人、朋友和知情者;是阿米尔不被父亲认可时的鼓励者;是哈桑遭到伤害时的倾听者;是哈桑儿子的保护者,当这种保护因自己身体原因不能继续时,他选择了给阿米尔打电话,做他的灵魂导师和救赎者。他对阿米尔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阿米尔终于迈开了正视自己并挽救自己的脚步…...
读的过程中,读者难免会对哈桑报以同情,对阿米尔报以谴责,可是读完之后又会觉得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性格都被作者刻画的入情入理,不能简单说谁对谁错,如果错,也是那个社会的错,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了,它是民族的、社会的,是每个个人所不能左右的。阿米尔父亲那个老炮儿级的人物都不能与自己的亲生儿子相认,只能选择暗中照顾,那阿米尔那样一个小孩儿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做法应该也可以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原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