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单模式生活
参加《时间管理特训营》之后,我开始了自己清单模式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来制作《当日日程与清单》,每月月底制作下个月《月度微梦想清单》,每年做一份《年度梦想清单》。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温习检视了一下2016年12月20日写下的《2017年梦想清单》以及《2017年1月微梦想清单》。《1月微梦想清单》基本已经全部完成;《2017梦想清单》似乎也不是很难,对于这个清单完成,还是觉得很靠谱、很有信心。
自己过去也是每年做一份个人的年度目标,中间很少回顾对照,最终都很难实现。现在做的《2017年梦想清单》,感觉更靠谱,实现更有信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是自己目标设计标准低了?还是自己个人发生了变化?其实都不是,这里做一个反思或者复盘。
02 个人成长需要找到对标标杆
自己每年都会设计3-4个人成长的的目标:包括习惯养成目标、学习读书目标、输出目标。以前这些目标的设计比较随意随心,没有参考标准。
今年则不同,学习完两个老师讲的时间管理课程后,我找到了个人成长的学习榜样和标杆。比如【在行】排名第一的Angie老师,【简书】排名第一的彭小六老师,就是自己学习成长的标杆。虽然自己很难短期内很难达到几个老师的水准,但可以对照老师自我要求、设计可对比的个人量化目标。通过对标学习,同时也找到了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完成这些目标,感觉实现起来轻松很多。
03 事业成长需要清晰定位
每年,事业成长目标一般设计2-3个,包括事业平台的成长、个人收入的成长。以前一般设计这些目标的基础是上一年前数据,以及当年个人的构想,逻辑上是否合理?最终能否实现?心里的确没有底气。
今年设计的事业目标我做了调整,设计的基础是从个人品牌定位开始的。
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平台来实现?需要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和团队?需要哪些专家和顾问来指导?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必须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专注、专注、在专注,才能产生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收入,不应该是目标而应该是结果。当然也可以从专业领域收入来倒逼自己的事业成长。
从长远个人品牌定位入手,到平台选择与定位,再到年度项目安排,有点类似叶武滨老师推崇的人生的五万米高空体系,按照这样的思考逻辑设计事业目标,感觉自己抓得住。
这个目标设计完了,与行业专家做了几次沟通之后,他们都有很多资源可以支持共享,似乎实现并不困难。
04 目标落地首先需要自我管理
目标的设计和分解后,需要做的首先是自我管理:哪些是自己必须亲自做的?哪些是可以授权别人做的?哪些可以直接外包的?就是按照“要事第一”原则,分级管理。
自我管理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把重要的事情、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并养成日日自省、月月复盘的习惯。
《2017年梦想清单》虽然挑战很大,也刚刚走完一个月,我对全年清单实现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