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四月过去了三分之二,我已经读了十三本书。#论我拖延不写东西的时候都在做什么。
不过近来读书自己都觉得有进步。前一段时间读了一些虽然对主题不是特别有兴趣但是写的很好的学术书,包括商伟写儒礼,也包括巫鸿老师写墓葬。越发觉得,读书的话,内容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可以看,包括写作者是如何去架构的,是怎么去问问题的(有些作品哪怕你对内容并无兴趣,但依然会被写作者敏锐精准的问题意识惊艳到),是如何筛选、比较、处理材料的。唐诺对阅读这件事讲的更多更深更好,他写了足足一本书来讲阅读,讲如何找到想读的书,烂书值不值得读,下一本书在哪里,欢迎去读他的《阅读的故事》。
有句话说,写作归根到底是对阅读的模仿。阅读读什么,读的是结构,是叙事,是章法,是呈现,是一件事、一个材料以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角度被描述成你看到的样子。
我之前一个朋友写过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大意是对于文科生来说,在知识积累阶段,阅读的量比阅读的质要更重要。量代表视野,也代表经验。就像看电影,观片万部和观片百部的观众在看同一个电影时,看到的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作品。对于后者来说,他又看到了一个新故事;对于前者来说,他看到的是熟谙于心的各类叙事范式与结构又能被怎么玩儿。
一个老生常谈,量变才有质变。看的多了自然就眼疾手快,能在更短时间内抓取有效信息,知道什么地方要凝神细读,什么地方可以一目十行(其实PhD读材料做研究也一样),而且对于作品的水准也有非常迅速的判断,还能看到到底是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是视角有局限还是分析工具没选好。
归根结底,多读多看,对于有的作品要反复读反复看,专心读专心看,无捷径,无他法,唯眼熟尔。[/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