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孙频的书是她的《疼》,当时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一本书,作者会起这个名字?看完了那本书之后就看了她后来出的那一本《盐》,很喜欢《盐》里面的一句话:盐只是一粒调味品,但若是没有了盐,这个世界便失去了味道。渐渐地通过这两本书喜欢上了孙频的文字,喜欢上她笔下的渺小的人物以及那些人物在重压下的无奈与坚持。怀着这样的心理买了孙频的《裂》,和《疼》与《盐》的风格相似,但相比于《疼》与《盐》,这本书少了一分味道,不过依旧值得推荐。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这句话写在《裂》的封面上,在小说的后记部分也时常出现,可以说这是这本小说的主旨。
孙频的小说是以伤痛为主的,大多讲没有什么特色的小人物,讲这些小人物如何努力地生存下去、如何不断的向生活屈服。从这个层面上讲,“万物皆有裂痕”就解释的通了。
很多人看孙频的小说感觉很痛苦,孙频似乎有意地将生活中的苦难或者矛盾放大,放大到可以致人于死地的程度。然后这些被放大的苦难和矛盾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孙频笔下的生活太过不易,甚至连活着都很艰难),引发人们的思考。也正是这种极为痛苦的情节吸引着人们,但作为伤痕文学,若通篇没有一丝亮色,则只能称之为记录并夸大生活中的苦难。而作品想要升华,就必须要保持着一丝亮色、给人以救赎,即便小说的结局令人悲痛。孙频的小说就是会在每次绝望的时候给人以希望,通过小说主人公的救赎给我们心灵的救赎,而这也就是“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的意思所在。
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
很多人形容孙频的小说“痛到读不下去”、“扎进肺腑里”、“怎么会有如此悲痛的文字”,疼痛已经成了孙频小说的主要特点,这本《裂》亦是如此。
《裂》由七篇中短篇小说构成,每篇小说的主人公各不相同,或是还未步入学业的普通少女、或是还在服刑的问题少年、或是工作不甚顺心的年轻白领……她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领域中,没什么交交集,各自体会着各自的疼与痛。
《自由故》中讲了一个很普通的博士生,她和那些没什么特点的博士生一样,外貌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为了躲避社会继续学业,一转眼就到了博士快毕业。然而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向往自由,向往蓝天白云时,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怒而反对老师、学校,继而辍学。一生中她第一次万众瞩目,享受着别人崇敬的目光。然而当她真的到了自己向往的地方,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没有经济来源,什么都不会,想做文字类的工作都发现自己还不如一个只上过小学的人。于是她开始思考如果自己没有离开学校二十顺利毕业,或许现在将完全不同。她不会遇到王发财,自己也不会成为吕明月,他不会体会到这世间的苦难,她只是一个幸运的女博士……
《杀生三种》中伍娟心疼自己的父亲伍自明,他不敢离开那个破败无比的家,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也离开了,备受苦难的父亲也将不久于人世——被巨婴哥哥伍强吸血似的吸干骨血。她每天喂养那只毒蛇,他感觉这样的冷血动物都比她哥哥好。当她将毒蛇放进哥哥的房间的时候,她是释然的。可是她的哥哥被救了回来,以后还可以继续吸血,而每天心疼父亲、照顾父亲的伍娟却被蛇咬而先一步去世。世间的阴差阳错就是如此,你越想挽回,往往就越会失去,生活也罢、生命也罢,大抵如是。
《九渡》算是这本小说里较有亮色的小说:王泽强被曾祖母捡回养至十岁,后被托付给备受唾弃的乡村教师刘晋芳。刘晋芳总是教导王泽强,告诉他一个人最终只会变成一个人,没有人会同他一起走。她和他没有母子情谊,有的只是一个屋檐下没有什么交流的两个人。刘晋芳一心求死,但几次都被王泽强识破。当王泽强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砍向小混混时,自己被判八年的命运就已注定。刘晋芳每个月都会写信给王泽强,这是他在狱中得以坚持下去的动力。坚持八年后,出狱的那一刻他很想见到自己的“母亲”,却发现刘晋芳早已去世……当王泽强发现自己喜欢的女孩最终被逼嫁给了被自己砍残废的混混,而且常常受家暴时,他再一次拿起了屠刀,他知道,这第九年是渡不过去了……
相似的故事就不一一介绍,这是一本让人痛、让人疼的小说,熟悉孙频文字的人会一眼看出这是她的文字。
结语
孙频的小说中总是处处有比喻,几乎每一段都会出现那么几个比喻。有的比喻颇有文采,令人拍案叫绝。但她的文字看多了,就会发现比喻占的比例太多,似乎是为了比喻而可以去使用比喻手法。甚至有的比喻看起来及其不通顺,像是将就之作。
此外,很多人诟病孙频的小说完全是一个套路,每一个短篇看完都是一个感觉。这也是孙频作品的一个缺陷,作品太过于局限,看得少还好,看得多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也有人说这样的作品不宜看得太多。
单从这一本书来看,没有接触过孙频小说的人可以买来看看,初次接触时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若是看过她的《盐》和《疼》的人,就可以跳过这本小说了,如果想继续读孙频的作品,可以购买她的《松林夜宴图》,据说是她的转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