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比较,通常会产生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是来自于自己,另一方面来自于他人,其实当我们在意他人评价的实质,还是在关注自己,所以无论评价来自何方,最终会形成一个自我认知。
一、评价的价值取决于比较的科学性
评价的正确性、客观性或者可信度都和比较的过程和质量有关,如果我们选错了比较对象或比较内容,得出来的结论可能大相径庭。
如果选错了比较对象,会让自己很崩溃。例如,我们和某个同事在竞争某岗位,你觉得自己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努力程度等各方面都很有优势,但最终可能导致竞争失败,事后自己可能很内疚和自责,分析各种原因,还导致自己郁郁寡欢,耿耿于怀,不知所措。但可能很久以后,你得知那位同事是某位高级领导的亲属,受到照顾也是人之常情。所以,选错了比较对象,注定对自己形成的评价或者后续采取的行动,都是徒劳和无效的。
再有,我们经常只比较结果,而不比较过程。例如羡慕身边某些人在某些领域取得的成就,往往只看到他们获得的鲜花和掌声,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的潇洒,但是却不知道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不知道获取这些成绩背后不为人知的机缘巧合。如果不能全面的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原因,只是片面的看到结果,然后就会给自己贴一个“能力不行”的标签或者给出一个“机遇不好”的结论,这种粗枝大叶的观察和不负责任的定义直接决定了评价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价值。
二、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客观
我们无论经过多么复杂或者科学的比较,而往往喜欢给自己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结论,那就是“我比某某强”或者“我不如某某”。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夫妻之间出现不愉快的沟通经历甚至是吵架,很多时候都是源于比较。有时候是彼此之间的比较,有时候拿对方和别人比,比如谁的老公(老婆)怎么怎么样......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行为,都会不由自主的去对比,然后就出现心里不平衡,沟通过程中一个说东,一个说西,比较到最后,一般都是一方会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不如某某对吧?”对方一旦解释或争辩,另一方就会更加咄咄逼人,“谁好,你找谁去呀,找我干嘛?”,紧接着一场家庭矛盾或者嘴仗不可避免。这种场景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其实我们类似的比较后轻易下结论的情境有很多,我们甚至都没有觉察。
对比之后,一个有价值的、客观的评价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差距内容:差距内容要给出具体的描述。例如,我比某人的亲和力差,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比某人要好,但沟通和表达能力稍差。
2.差距尽可能要量化。比如,某人这次的考试成绩达到了90分,所有参加这次考试的人只有5%达到了这个水平;而不要用这样的表达“他这次比我考的成绩好多了,我的学习能力不如他”。实在有些无法量化的标准,也尽可能用“ABCD”划分一些程度等级来描述,划分等级的过程有利于自己对差距的认知。
3.阐述产生差距的原因。要理性分析造成这些差距的因素有哪些,即使不可能全部列出来,也要把主要因素列出来,而不要局限于你自认为或者想当然的那些因素,切忌图省事儿,投机取巧。例如,可以查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通过画一个鱼骨图的方式,清晰展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4.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差距原因列表,找出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对于可控的因素,自己是不是具备改变的能力或者改变的代价是否值得,如果决定去改变,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行动计划,不用太细,但做到可执行。
总之,在评价这个环节,至少包括上述这些内容,才能算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理性的评价。可能有人会问,生活中的比较可能就是一闪念的事情,而且随时会发生,怎么可能如此细致全面地考虑问题呢?也不能像写分析调研报告一样对待每一件事吧?如果你认为这个理由成立,那么只有一种选择,放弃评论。如果无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结论,还不如没有结论,因为一个不靠谱结论会去指导行为,可能导致走上几年的弯路。
我们既然无法阻止“自尊”的需求,又无法抑制“比较”的冲动,那么,请务必谨记,千万不要在“评价”这个环节再出差错。结论一旦形成,头脑会让你自动陷入一个无法自控的反应模式中,产生情绪,指导行为,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