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留住乡愁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是很多人对农村环境根深蒂固的印象。可如今,现在的新农村,环境优美,乡风醇美,人文和美,社风尚美,老百姓的生活正在悄悄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历史性蜕变。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家园,广袤的乡村成为浓墨重彩铺陈的开篇!
建设美丽乡村,要主动作为,用实干振兴乡村。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哪里来?从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中来,从干部与群众兢兢业业的实干中来。所谓实干,就是在具体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多问计于民,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发展落后地区,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有耐心地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基本生存条件,让乡村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美丽起来、富裕起来,让农民群众真正幸福起来。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尊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充满魅力和希望的一方水土,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绝不能让乡村成为荒芜的家园、留守的弃园、记忆的故园。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实施范围是广大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坚持问题导向,逐步解决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更要坚持群众视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热情参与。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人人都当美容师,人人都做监督员,才能提升主人翁意识,众手托起美丽家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人民期盼”出发,以“人民满意”落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真真切切的掌声。
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打造美丽乡村,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时时事事,绝不能追求一时之美、外在之美。只有通过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农民素质“洗礼”打造美德乡村、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生态乡村,才能让更多的农民真正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唯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和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