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等诸艺,古人设来,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成家成名,但是更重要的是,以艺养德,以艺入道。在书法技巧之外,一些素质的提高对于学习其他东西,对于做事做人,都是十分有用的。
汝当一念自知非
人为什么能够进步?一定是之前有不足,然后得到改进。所以想写好字或做好其他事情,首先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承认自己有不足,才有可能去反省自己的错误缺漏之处。《了凡四训》中说:“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如果认为我已经很好了,那就没法进步了。
所以不论写到什么程度都必须有个基本的态度--------我还差得很远。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所在。越自满的人,也越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毛病。“我这字已经和帖差不多了”、“文公的笔意就是如此吧”,这样的心态一出现,就没法进步了。
过则勿惮改
人总是会有缺点错误的。这句话有人拿它来原谅别人,有人拿它来原谅自己,还有的人,是以极大的勇气来面对自己的过患,用这句话让自己时时明白,自己有进步的余地。然后奋然前行。
临帖时,帖就是正,与帖有差别就是非。写不成一模一样,要么就换个舒服的帖,要么就不断地改我自己。从修行的意义上讲,任何帖都一样,都是拿来修心的。甚至不对眼的帖是更好的修行素材。
欲速则不达
可以多练习,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有速成的心态。当下就是在写字,写成什么样随缘,不急不躁。功到自然成。 很快就想有自己的“作品”出来,是很难把字写好的。或者最终写好了,也是事倍功半。
自见者不明
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继续写字的过程中,仍旧是要去改正这类毛病。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为什么我写不好?因为我有定式啊,有思维定式,有肌肉定式。而临帖是改变自己的定式,让心灵变得更柔软、顺活的好方法。
为什么“必”字是这样的笔顺,和正楷不一样?就是这样的笔顺,你就得把原有的习惯去掉。
为什么“口”字那一折往左斜?就是把自己90度折的习惯去掉。当心越来越柔软的时候,就越容易改掉自己的毛病。
为什么……
打住!没有为什么!就是如此,照写就是。
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去掉一个个定式的过程。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属于“我”的定式去得差不多了,那我就是帖了。
当然,如果差不多到那个境界了,还有一点:不要让帖成为新的定式。“尽得天下之法而至无法”“无法之法乃为上法”,那是后后后后话。
如实知自心
曾有个朋友说,你们写得那么好,我都不好意思发作业了。还有朋友说,你们写得那么好,我咋也赶不上,干脆就不写了。
我不赞成这种心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地进步,乐在其中。干吗要去和人比较呢?我跟歌手孙**在一起的时候,我也一样唱歌,跟他比那是根本没法比,但是我唱我最真实的自己啊。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很多年前,我的师父说我不实在,我是很不服气的,现在才知道,她老人家说得非常对。到现在,虽然是有点进步了,自己反而不敢说自己“诚”了,因为确实,差得很远。
正念的奇迹
有一则大珠慧海禅师的公案。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饿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律师遂缄其口。
写字时,我在写字吗?
废话,写字时不在写字在干吗?
写字时,我真的全身心在写字吗? 我有没有为写坏一笔而懊恼?有没有为几个漂亮字而得意?我有没有想到晚上要给孩子做什么饭?我有没有些笔划是无意识地“滑”过去的?……总会有杂念纷呈的。
写字,可以来练持续的觉知自我--------“观自在”,持续的觉知自我,清醒地写在当下,身心笔墨纸合一,一定能让自己的字写得更好。
感而遂通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身先病”,以轻玩纵慢的态度去对待写字、去对待四宝,并不是说一定写不好字,但是心歪了,字写得好又有什么用?秦桧的字很好看的。我虽然没那么邪,但是肯定也没有非常正,仍需要在写字的过程中正心。
做到正念的写字,要有些仪式感。
比如身姿,端正、放松。
比如气息,匀长、平稳。
比如心境,专一、静定。
比如对笔、墨、纸、砚,爱惜、敬重。“祭神如神在”,似乎它们背后有个神祇在一样。
心使气,气引体,每一笔划都要有居北辰,运斗星,转乾坤的气度。
之所以把这一条放在最后,因为我觉得这一条是顶顶重要的。感而遂通。
最后以阳明先生语录做结: “吾尝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