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绪论中先生即抛出的读史的目的和方法。读史其实就是在看过去,这个过去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但是人为何要仔细的看过去呢?不是单纯的怀旧或者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更多的有思想的人读史,是为了获得前车之鉴。
但单纯的把前车之鉴套用在今世之事务上,却真的是刻舟求剑。今世之事和前世过往没有完全相同,所谓的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为是相同罢了。读史也是为了看过去之明君成事的思路,政策的下发,看亡国之君的亡国之行,思考到底有哪些可以给自己参考的。求证的为理而非事,理,是我们可以拿来指导自己做事,做选择,做制衡,乃至平衡人生的思路;而那些事的细枝末节,就是交给史学家的专业了。
既然读史,首先要看何以为人,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就是三点,首先人的头脑可以思考,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人手脚分离可以制造工具;最后,人是可以传承文化,交流信息,这样人类是可以自演进的群体,会渐渐的做出一个个体力量所无法达到的成就。
既然构成历史主题的人是这样的一个生物,那难免会有其劣根性。人趋利避害,人避苦求乐。所以在一些细微事件的抉择上,很难做出一个符合历史趋势的事情。所谓防微杜渐,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述罢了。似今日小到人活一世,中至经济危机的爆发,大到大国关系的变化。都是由于一些积弊的累计导致的质变,看经济在向上的经济阶段,有好有坏,但是更多的是泥沙俱下。一窝蜂的做,里面有好多隐患没有人提出,或者提出也被大趋势淹没了。到经济出现问题,各种揪根追底,事后诸葛亮。
又如笔者所从事的研发质量管理的岗位,也无非如此。建设阶段,求快求一派和谐,遇到不是很称职的PM,就会为了上线节点各种粉饰数据。等到上线了,之前的积弊一爆发,开始找问题,回溯责任,也就是那历史上的各种兴衰荣辱的根由啊。万物皆通。
乌合之众存在即合理,上面的积弊论虽然确实如此,但是没有人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判断清楚利弊。所以自己在做事情的事后要多做衡量,考验关系做出决定。即使有错误的选择也没有关系,相信事情的发展总会按照一个既定的轨道在走,一定要由纠错和自我认知的能力。相信会在这人世间的修行会渐行渐美,渐入佳境。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这修行的表象,好好修行,待日后回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