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的生产技术》读书笔记|一年读100本书是一个大关

《智识的生产技术》读书笔记|一年读100本书是一个大关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智识的生产技术》,本章题目为《第6章读书》。

01 智识生产中的硬件与软件

书的前半部分,我主要讲述了记事簿、笔记本、卡片、文件夹等等,换句话说,也就是智识生产中的硬件装置问题。下面开始进入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读和写”,换句话说,就是智识生产中的软件,也就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02 读书中技术论与欣赏论水火不容

正如饮食具有营养乃至健康的一面以及味觉享受的另一面一样,读书不也有精神食粮的一面以及心灵享受的另一面吗?正如营养学与味觉享受泾渭分明一样,在读书理论之中,技术论与欣赏论也是水火不容的。说句老实话,人们在通常谈论读书问题的时候,未必就弄清了这二者的区别。所以,搞不好,原本是打算阅读营养烹调教科书的,却误入了美食家侃大山的席面。之所以将话题限定于用于智识生产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怎样烹调、怎样食用才能变成血液,成为未来工作的能量与动力,这一类技术理论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03 读过与看过

我(作者)仅仅对从头至尾全部通读的书籍,才允许自己使用"读过”一词。仅仅阅读了一部分者,不能称为“读过"。遇到这种情况,我则将那本书称为“看过”。而且,对于仅仅"看过”的书不做轻率的评价。

04 读书确认记录

自己为自己确认,一本书的的确确已经“读过",这一确认作业对于积累读书经验是很有益处的。其确认事项有下列两个:第一是,这一本书自己确实读过。第二是,自己读过的书就是这一本。这两点,看起来似乎是同一回事;但是,在确认作业中却是两个步骤。我是按照下述方式进行的。
第一种作业,为了确认这本书自己的的确确"读过”,我就在该书的某个地方注明这一情况。有的人非常讨厌在书中写字,我则没有这样的爱书癖好。我本来就有一个习惯,在自己的书籍上加盖藏书印。我请以篆刻闻名遐迩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藤枝晃刻制了一方藏书印,由于常年使用,印已经磨损,不能继续使用了。于是,我就改用一种手书印记。无论是自己购买的书籍还是别人赠送的书籍,只要一本书拿到手,我就会在该书的封底签署自己的姓名。然后,注明某年某月某日购买或者某年某月某日某某赠送。并且,在日后阅读完毕的时候,还要注明某年某月某日阅读完毕。读完最后一页,并且注明这些表示已经阅读完毕的说明文字时,一种快感就会油然而生。其中,有的书只是"看过”,所以一直也未能得到阅读完毕的确认记录。
第二种作业,为了确认自己的的确确"读过"这一本书,我自己制作读书卡。至于卡片,我们在前文已经做过介绍,还是众所周知的大尺寸型卡片,也就是人们称之为京大型卡片的那一种。在卡片上依例填写作者姓名、书籍名称、出版发行年月、出版社名称、页数等等。最后一行,注明某年某月某日阅读完毕。不过,只写这些就行了,至于读后感以及其他有关书籍内容的情况,在这种卡片中一概不写。

05 一年100本书是一个大关

每到年底岁尾,翻阅一年中积存的读书卡,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我暗自为自己的知识贫乏感到沮丧。
虽然读起书来也还是十分认真,但是一年到头,也积攒不到100张读书卡。平均起来,每周还不到两本书最多的月份10本,最少的月份只有3本。虽然似乎也有一些快读、多读的人,不过,每年读书100本对于常人而言会不会是一个大关呢
不过,杂志一类并不包含在内。我对于杂志,既不签字,也不做读书卡。但对于杂志论文,往往需要进行确认的情况也有很多,所以我正在考虑,是不是制定一个规范,参照书籍阅读的办法处理。

06 可以几本书一起阅读

很多情况往往是不能一鼓作气阅读完毕,而且,集中精力阅读一本书,也会感到很累。正如前文所介绍的田中美知太郎那种配料理论所言,几本书并行不悖地一起阅读,也是一种方法
我自己也在尝试同时阅读两个系列的书籍。一个系列是自己的专业或者与之有直接关联的书籍;另一个系列是与之关联轻微的书籍。第一系列的书籍大多数是“硬邦邦”的专业书籍;第二系列的书籍则有一点软绵绵的味道的。想要阅读的书一开始就藏身于某一系列之中,等待时机,跃然出现。

07 先画线再笔记

一种自古流传至今的读书技术就是记笔记。要求人们随着阅读的进程,摘抄经典语句,书写警句与感想。不过,我却不赞成这种做法。我如此考虑,与我不赏识一点点细嚼慢咽地阅读出于同样的理由。如果那些要求一一做到,那么,阅读就会原地踏步,迟滞不前。况且,如果谨小慎微,一味拘泥细枝末节,就难以纵观全书。有的时候,难免会把人摘得筋疲力尽,书读不到结尾就已经弃之不顾了。假如我们的着眼点是要将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这种容易造成挫折的读书方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总而言之,将全书从头至尾通读一遍,才是上策
不过,在我们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之中,认为某一段落重要,摘抄经典语句,等等情况,为数不少。虽然这也是一种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彼时彼刻,可以在那些语句的旁边划线备忘我只是暂时这样做出标记,摘抄与笔记都要等到将全书通读一遍之后再做。在字行旁边划线,似乎不少人使用红铅笔以及蓝铅笔。据《我的读书法》记载,松田道雄喜欢使用医彩额生做手术时使用的红色油性铅笔。据说,因为它很适合于松田道雄仰卧床榻,在书上划出红色标记的癖好。
除了划线以外,还可以在字行之外简单扼要地写一些提示、标题、感想等等。写的时候,最好使用铅笔。虽然说起读书还需要工具,似乎有点稀奇古怪,但是,或许铅笔就是读书伴侣,不可须臾或缺

08 读书笔记

书读完以后应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就该做读书笔记了。笔记的内容,随便写什么都行。写全书的大意也行,写感想以及评价也行。大久保忠利建议,在读过的书末空白处做出索引,供自己参考使用。这也是一种方法。
我自己写些什么倒没有一定的限制,各种各样的事情全都写。要写的内容姑且等到后面再谈。现在,我们先来讲讲书写的方法问题。我采用的做法是,将已经读完的书从头至尾再重新翻阅一遍。于是,前面使用铅笔做过标记的地方,就一一过目了。在此重新思考,自己在最初阅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那里做出标记?其中有的纯粹是认为它对理解该书内容有所帮助才划上线的;也有的是对于作者描写的巧妙赞叹有加而做出标记的。对于工作情况重新审视反思之后,仅仅将自己认为确实值得写进笔记的内容,写进笔记本里
虽然口里说的是笔记本,其实,我所使用的还是众所周知的那种卡片。而且,仍然按照一卡一事的原则书写。卡片的顶上一栏填写该内容的一行摘要,下方填写该书作者姓名、书名以及相应页码。对于该书本身的详细记载出版发行单位、出版发行年月日等等,由于已经写在读书确认卡片上,所以,此处则不必填写。
按照我自己的实际经验,读完一本书通常要写3张至30张卡片。无论什么书籍,总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事情的,不过,也不是没有一张卡片都做不出来的书。

09 书读二遍

读书方法中,与精读、泛读等等相提并论的还有一种名为堆读的方法,自古流传至今。也就是将书籍“堆放”在书架或者桌子上,并不阅读的“堆读"。我十分积极地利用这一“堆读”方法。不过并不是只堆不读,当然,未读的书也有很多。我则是将读过一遍的书堆放起来。阅读完毕,用铅笔做了标记的书籍,暂时在书房的写字台上积存一段时间。前文所讲,按照字行旁边划线做笔记,并不是读完立即进行,而是在相隔几天甚至几周之后进行。在此期间,一本本的书就堆积存放在自己的眼前。
起初,由于书写笔记的时间安排不开,迫不得已才养成了这种习惯。不过,后来,一看,这种习惯倒也不错。刚刚读完一本书那种强烈印象,渐渐脱水淡化,对于该书的看法就会冷静很多。到了这一阶段再写笔记。写完笔记之后,该书就该入库了。
采用这种做法以后,我发觉这实际上是将一本书阅读了两遍。不过,第二遍的阅读方法,效率极高。它等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牢牢抓住了关键所在。很多情况常常是到了这一阶段才开始注意,对于全书的总体认识也有了升华。

10 双重读书

在书中划线的地方,很显然分为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重要之处";第二个系列,是“有趣之处”。
“重要之处”,指的是在理解该书方面,属于关键之处,或者是明显表现作者创作思想之处等等。
实际上,一些与该书的写作主线几乎毫无关系,或者作者不经意间信手写下的情节,读者却觉得十分有趣而划线的情况,则为数不少。它就是“有趣之处”,那种有趣,乃是“对于读者自己来说"的有趣。
于是乎,我认定,书籍其实是按照双重脉络阅读的。一个是按照作者构建的文章脉络;另外一个则是按照读者自己固有的思维脉络。它们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合不到一股道上。
第二重脉络应该说是一种羞于称为脉络、有点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东西。不过,反正它是一种与作者创作思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不知道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作何解释,姑且允许我斗胆采用“双重读书”的叫法吧。

11 创造性读书

我们读完本书之后,读书笔记应该写一些什么呢?谈谈我自己的情况吧,实际上,在卡片上书写提要或者摘抄语句,全都属于第二重脉络。也就是说,所写的都只是对于作为读者的我自己而言“有趣”的情节,对于作者而言的“重要”之处,则一点也没有写。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作者自己所构建的文章脉络就是该书本身,早已经以实物的形式存在于读者的眼前了。如果我们循着作者所构建的文章脉络,书写提要或者摘抄语句,其结果只能是将作者的整本书原封不动地全部转抄成卡片,那么就会劳而无功了。如果真有必要,我们将原书重新阅读一遍好了。
这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以作者的书为跳板,开拓并且培读者自己那天马行空的思路以及想法的做法
纯粹读书取乐,似乎也无不可,但是,那可以说只是一种消费性的读书。相反,我们这种读书方法是不是可以称为生产性的读书方法呢?或者说,一旦采用了我们这种读书方法,读书就会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12 为什么引用文献少

之所以不过多罗列引用文献,乃是出于一种羞愧汗颜等等的美学意识问题,同时,或许原因在于读书的方法。我(作者)认为,撰写论文大量引用别人书籍内容,大概是在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做好了思想准备:"要引用它。”
在上一节中,我已经阐明,按照自己的读书方法,写笔记也是在"读者自己的脉络之中",而不是在作者的文章脉络中,所以,不适宜引用作者的创造思想。
按照我自己的做法,书籍并不是“为了说点什么”而读的。正确地说,应该是“为了不说什么”而读的。也就是说,如果某处的某本书已经写过了,那个问题已经有人考虑过了,所以,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了。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智识的生产技术.第6章读书
智识的生产技术.第5章整理与事务
智识的生产技术.第4章剪贴与标准
智识的生产技术.第3章卡片及其使用方法
智识的生产技术.第2章由笔记本到卡片
智识的生产技术.第1章发现记事簿
智识的生产技术.绪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874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02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67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11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37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3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60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660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1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06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3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6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7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1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2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