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立志,曾国藩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人不能不立,这里的立跟孔老夫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是一个意思。立的是志向,是人耗费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自立更不是独立。
人不能不能没有志向,一个人没有志向,那么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各种事情和机会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一事无成。曾国藩在给各个兄弟的信件中就多次提到,读书要有目标,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要仅仅因为功名而读书。
不立志向人就没有目标,人生短暂时间都应该花在有用的事情上,如果一个人目标不明确三天两头换想法,那么长久下来人就会一事无成。曾国藩从小立志相信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从小就立志成为国之栋梁,所以一路走来虽思想经历儒家、法家、道家之三变,但对于成为一个能吏的志向一直不曾改变。晚年功成名就时,也知道该激流勇退,裁撤湘勇并且建议弟弟罢官,以免引起非议给自己增添麻烦以致晚节不保。
可以讲曾国藩是一个不择不扣的终身学习者,如果说曾国藩年轻时读书学习是为了考取功名。那么在他考取功名并且功成名就,以及晚年在病榻之上,仍然坚持看书学习显然就不是只为了升官发财。曾国藩一直认为自己不是聪明人,就连带兵打仗用的都是“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看似普通的方法,但正是因为这些普通的方法才使得他能够在官场和战场立于不败。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因为有些才干恃才傲物,觉得自己了不起什么都懂,拒绝学习。过一阵之后就被身边一些看似资质普通的人追赶上,甚至甩在后面。
反省是一个人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自我反省,能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作出改变。在曾国藩眼中读书人有两个毛病,其一崇尚文字而疏于实践,其二看得到别人的毛病却看不到自己的毛病。这些问题,在别人向我们指出的时候,我门很难接受甚至会反驳别人。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反省来认识到的话,会非常有益于我们作出改变。
天道忌“巧”,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老想着走捷径抄小路。在兵书之中很多人会误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种书,其实这两本书大不相同,最为根本的就是《孙子兵法》中的用兵之道都是踏足于现实,稳扎稳打,而不是什么奇谋巧计。《三十六计》更多的是用兵的神奇之法。
所以曾国藩非常忌讳耍小聪明,尤其是打仗,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所以僧格林沁等人都拜于太平军只手,而独有曾国藩能够将太平军击溃。
作为领导不必事必躬亲,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培养人才。这简直就是现代管理学的典范,很多领导都会感叹,手下没有可用之人。其中虽然有他人的原因,更有领导者自己的原因。一个领导者如果不善于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那么这样的组织很难做大,同时领导者也会非常劳累。事事都亲为不仅把事情做不好,还会导致人才流失。曾国藩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培养人才,同时非常善于发掘人才,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一批中兴名臣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曾国藩的影子。
培养人才不仅需要自身修养,而且需要有肚量懂放权。曾国藩知道自己的指挥能力,所以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不到前线指挥,而是交与能征善战的将军。早期李鸿章因为嫌升迁的机会渺茫所以离开曾国藩,到其他人麾下寻求机会,但是终究没有得志。最后还是曾国藩再次接受了他,才有机会崭露头角仕途平步青云,很快就能够和曾国藩官级相当。如果没有曾国藩的大度,我想李鸿章虽有雄才大略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如此的升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