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的故事细水长流,敬你的孤独择日而终。关注微光,看尽世间百态
01.“我家从不会有重男轻女的现象”
过去生孩子多,兄弟姐妹七八个,互帮互助,就连带孩子都是大的带小的,母亲能省很大心。孩子多了,除了能够相互扶持,对于以后养老,也是可以共同分担的,不至于那么累。
可是现在结婚,却有很多人直接讲明,只要独生子女,不要有兄弟姐妹的,特别是有哥哥或者弟弟的,很害怕掉进“坑”里。
这个让这么多人都惧怕的“坑”,就是“扶弟魔”、“扶哥魔””。
前几年,大多数的“扶弟魔”还都只是女性,所以也就有了“娶妻不娶扶弟魔,嫁人不嫁妈宝男”这一说。不过,到现在这个社会,“扶弟魔”已经不分男女了。
“扶弟魔”说到底,还是传统世俗观念“重男轻女”与“愚孝”的结合体,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子女又愚孝,那就出现了“扶弟魔”这种产物。
可是,有些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家有重男轻女的倾向,父母待自己向来都比弟弟好,于是,单纯地认为,自己也不会被逼成为“扶弟魔”。可是没想到,人心远比表现出来的要现实得多。
02.“买房看透人心”
暮暮是个姐姐,下面有个小自己八九岁的弟弟,自打弟弟出生,父母怕暮暮会多想,每天都对她说:“我们永远不会因为有个弟弟,就不喜欢你了,你永远是我们最爱的女儿!”
暮暮很懂事地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从泡奶粉、洗尿布,到后来接送弟弟上下学、辅导作业等,暮暮从未有过半分怨言。
父母总是不停地夸暮暮,儿子终归不懂事,还是女儿贴心。弟弟经常调皮捣蛋,有时搞得暮暮浑身是伤,父母都毫不偏袒,狠狠地责骂弟弟,都是暮暮在旁边护着弟弟。
暮暮上大学,父母也是尽可能支持,不让她在外地受委屈。暮暮觉得,父母一点都不重男轻女,自己能够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真是幸福。
直到后来回家乡工作,暮暮不再需要父母给生活费,吃住都在家里,她每个月给母亲500元的生活费,剩下全部省吃俭用攒下来。
暮暮到现在已经工作了近十年,眼看快攒够房子的首付,她打算自己买一套小居室,所以一直在看房。
父母知道后表示支持,母亲说:“别怪爹妈,没钱来帮你买房。”暮暮没多想,笑笑说:“不用你们出,我再攒几个月就够了。”
母亲又说“你去你弟弟商量一下,房产证上写你弟的名字吧!”暮暮很疑惑:“我买房,跟我弟弟什么关系?”
母亲语气严厉起来:“怎么没关系?过两年你就要嫁人了,房子空出来也没什么用,你弟以后没房找不到媳妇,正好这房就给你弟了!现在买了,你可以先住着!”
弟弟现在没有去工作,整日无所事事,在家玩游戏,也不挣钱。暮暮搞不懂,过去总是站在自己这边的母亲,现在为何如此陌生。
03.有一种父母,重男轻女藏在潜意识中
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能看出来,谁比较懂事乖巧,谁更让自己心肌梗塞。他们这时候不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们知道谁更贴心。
对于懂事的女儿和调皮的儿子,他们不偏袒,不会把所有好的都紧着儿子,毕竟都是自己的心头肉,他们这时候还是满怀关爱的为人父母。
可是,一旦涉及到比较大的利益问题,比如买房,比如结婚,比如要彩礼,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重男轻女”意识,就会冒出来。
小香也是深有体会的一个姐姐。她还没有出嫁,自己家拆迁,可以分到三套房,她一直开心地以为有自己的一套。
没想到在一次吃饭的时候,父母冷冰冰的态度打破了她所有的热情:“我和你爸一套,你弟弟两套,你个女儿家要什么房?反正最后都是要嫁出去的!”
小香从小就被父母呵护在手心,也一直以为,在父母眼里,自己和弟弟的地位一样重要。可没想到,一套房,看出了父母的真心,也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在这个家并没有那么重要。
04.“扶弟”你跑不了了
当窥探到人性阴暗的真相,心里肯定难以接受,但是接下来,你必须认清事实,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
从爷爷奶奶到父母这一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是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深埋在人的潜意识中,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扭转这种局势。
既然无法改变,那你能做到的,只有余生多心疼自己。如果自己有能力买房,还是要买的,那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自己的避风港。
万一和老公吵架了,或者离婚了,弟弟要是结了婚,家里有了弟媳,再回娘家住肯定不受待见。自己要给自己一条后路,有个遮风挡雨的小窝,就不怕接下来生活中的暴风雨了。
俗语云:救急不急穷。姐姐都可以自己攒钱买房,弟弟为什么不可以呢?不过,弟弟买房结婚,自己该帮也会帮,但不会把自己整个身家赔进去。
父母毕竟还是生养自己的至亲,除了涉及利益的大事,平常对自己还是不错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余生,好好疼爱自己!
最后也想说,对父母来说,兄弟姐妹本来就应该互帮互助的,这是最好的局面。但如果搞成这样没办法一碗水端平,那就难怪现在大孩都不想要二胎了。
今日话题:你觉得暮暮应该买房写弟弟的名字吗?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