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何以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许多种了,但我非常欣赏曾国藩的所言所为。
曾国藩在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中,特别教育儿子三句话:“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这话说得很直白,首先是成与不成的问题,无所为的话,应该是无所成的,这个道理很简单,让一切空想者可以丢掉空想。
再分析成的动力:一种是有所贪有所利,人们为了某种名和利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事,这是一种现实的诱惑和追求;另一种是有所激有所逼,在某种特定的激人逼人的环境中,人应当是能够成事的。
我理解,曾国藩说这话,有现实的观察,更有切身的体验。现实的观察,是说他看到了人性中功利趋利的一面,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也可以成事的。但切身的体验,应该是曾国藩最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和做事智慧,他赞赏的正是受环境和困难所激所逼,而成事的这种人生追求。而他自己,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咸丰初年,曾国藩刚到湖南帮办团练,面临着千难万难,包括无办公场所、无名正言顺的职权、无丝毫经验、无人帮忙、无资金来源。而且,难以想象的是,曾国藩甚至遇到了被绿营兵棒杀的遭遇,被他成为人生之“大堑”。可曾国藩硬是“打脱牙和血吞”,想尽一切难以想象的办法,变不可能为可能,练成了一支跟当时的八旗绿营兵完全不同的湘军,让人对他刮目相看。
可以说,正是此中的种种艰辛、酸楚和曲折,涵养了曾国藩的坚定性格,成就了曾国藩的人生追求。读《曾国藩家书》,许多地方都能读出这种硬朗不屈的味道,给人深沉的思考和启迪:
受困境所激,是人生的财富;凡事多逼一逼自己,更是财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