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吊打吴亦凡刘亦菲,这部青春剧靠什么逆袭?】
2013年,赵薇的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我们开启了青春剧的时代。
一时间,青春剧在影视市场杀出一条血路,俘获了大批年轻人的心。富有年代感的场景还原,让人倍感亲切的同时,还不忘触及人们内心的温暖情愫。
不过,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跟风呼啸而来的青春剧似乎太渴求吸睛效果,渐有跑偏趋势。
有人还总结出“青春片十诫”,可以说是很形象了:
短短5年时间,青春剧终于因为套路化的剧情,生生从爆款“作”成了雷区。
就在这种群嘲的颓势下,网剧《原来你还在这里》惊艳亮相,为相对平淡的第四季度影视剧场平添了一抹亮色。
无论人气还是口碑,《原来你还在这里》在今年的青春剧中都是妥妥的黑马。
该剧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由林玉芬执导、金国栋编剧,演员李兰迪、胡先煦、杨子姗、韩东君等联袂出演。
虽然清一色是85后演员,但是每个人都参演过现象级的热播剧,演技有目共睹。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早在两年前就被改编成了电影。
影版《原来你还在这里》打着“致青春2”的名头,加上主演吴亦凡和刘亦菲的人气,做了大量的前期宣传。
可是观众并不买账,豆瓣评分仅4.1。
对比影版,剧版《原来你还在这里》的评分曾飙升至7.8。同一部小说的两次改编,胜负高下一目了然。
这样的比对结果,也足以引发我们对这部剧的好奇。
不妨让我们好好到这部剧里扒一扒,看看能否找到青春剧的成功密码。
情怀俘获人心
场景倍感亲切
李兰迪和胡先煦演绎少年时代的男女主,他们的出色表演,也成了本剧的开篇亮点。
在重病父亲的期待下,少女苏韵锦(李兰迪 饰)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忧虑。
担忧父亲的病情,担忧母亲的身体,担忧自己的成绩,也担忧不可知的未来。成长的烦恼在这个小女孩儿面前显得过于沉重了。
不过,在学霸程铮(胡先煦 饰)走进韵锦的世界后,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韵锦的生活除了沉重的忧虑,还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程铮作为出身于中产家境的翩翩美少年,对韵锦总是霸道地呵护,任性地追求。
各种大张旗鼓的“友情帮助”和讨人厌式的“求关注”,搞出了好多有趣的桥段。观众几乎可以在少年板块中全程展露“姨母笑”了。
最为神奇的是,大家嘿嘿傻乐的同时,还能在剧中找到当年某某同学的影子,或者直接找到了高中时代的自己,这种激发青春回忆的魔力实在是太让人受用了。
有人说,青春之所以宝贵,是因为我们谁都回不去。那关于青春的回忆又是什么?大概就是这种甜甜的暖心情怀。
对不少观众来说,虽然高中时代已经结束,但当时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暧昧却还在记忆里blingling闪着光。
剧中的生活细节激活了观众的人生体验,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毕竟,回到曾经的青春岁月,哪怕只是短暂地回到曾经的记忆里,你就能感受到那种无须言说的美好。
别不承认,你当年就是那个莽撞任性的程铮,或是那个自尊又敏感的韵锦,或者是对某人怀着执念的郁华,又或是洒脱不羁的周子翼。
除了角色引发的温暖情怀外,年代感也让大家直呼过瘾。不少人惊呼,环境太熟悉了,场景太熟悉了。
一走进韵锦家,就是走进了当年的寻常百姓家,哪儿哪儿都觉得似曾相识。
看看苏爸靠着的这个床头,是不是就是你家从前的那款?粗略雕刻条状花纹,喷涂明黄色油漆,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具的统一样式。
床头边的小茶几,也几乎是家家必备。甚至茶几上花花绿绿的药瓶、墙上不做埋线的开关和插座、墙壁上为了挂东西而钉的钉子,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韵锦宿舍就是本世纪初大学宿舍的神还原。
不仅采用了铁架的上铺下桌这种当年专用的宿舍家具,还不忘点缀了苍蝇拍、塑料盆、门后镜、挂着杂物的塑料衣撑……到处都是大学时代的气息,让人倍感亲切。
当然,最让人觉得有感触的,还有老师办公桌玻璃板下夹着的毕业照和食堂餐票。
回想当年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挨训,谁不是低头看着这些毕业照和餐票做出一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的样子啊!
不禁感慨,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玻璃板下压照片和餐票的老师!
这样的细节剧中还有很多,有些甚至还凸显了时代的变迁。
韵锦家的老式电话机、录音机渐渐消失,世纪之初流行的影碟机则摆在了电视柜上。
大学时期使用的直板机,也变成了后来的苹果智能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剧里,这些细节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虽然没有一个镜头是道具的特写展示,却也没有一个镜头脱离了剧中所展示的时代。
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反而突出了整个剧组的匠心。
远离狗血剧情
贴近真实生活
以狗血剧情制造吸睛效果,是青春剧的一大病症。
而在该剧中则大胆抛弃狗血路线——女主没有遭遇未婚打胎,也没有遭遇闺蜜夺爱,更没有什么惊天身世,也不会继承巨额遗产。
没错,苏韵锦就是一个来自普通家庭,有着普通人喜怒哀乐的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儿。
如果非要说她哪点儿特殊,那就是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而这一条也是韵锦敏感性格的一大诱因,和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在算不上狗血。
为了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编剧金国栋老师还有意剔除了原著和影版中略显浮夸的部分。
比如原著和影版里,男主程铮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他和韵锦的家庭境况有着天差地别。
而在剧版里,程铮的家庭则变成了中产之家,这就有意识地避开两人较大的家境落差,让程铮也更像是一个普通的邻家男孩儿。
小说和影版当中的几处强吻桥段,也被巧妙地处理为更接近普通人青春的争吵、拥抱和牵手。
这些改编,更好地呈现出少男少女娇羞可爱的矜持和不可言说的暧昧。感情的表达既甜美又含蓄,每一处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当然,这部青春剧除了把爱情作为整个故事的主线贯穿始终外,还在少年时代突出了亲情,在青年时代突出了友情。
这样的“划重点”式表达,也更加符合普通人的成长规律。
高中时代稚气未脱,父母期待大于天。考上了大学,出门在外,好闺蜜好兄弟又渐渐成为彼此的依靠。大家共同经历了很多事,也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毕竟,爱情、亲情、友情加在一起,才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故事。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
即便是主角也绝不自带完美光环,而是既有优点,也不乏缺陷。这些性格特点反过来成就了每个人的成长。
一根筋只知道表达爱的程铮,慢慢地学会了给对方空间,学会了如何去爱;
自卑又敏感的韵锦,终于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学会了如何接受爱;
对周子翼有着执念的郁华,在一次次情伤中,最终真正放下,活出了自我;
甚至是被我们误解为绝对反派的沈居安,也在凤凰男的各种阴谋诡计后,反思了人生,回归了质朴……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他们自身的矛盾挣扎,像极了青春时的我们。
慎重删减主线情节
避免叙述结构繁复
要说这部剧有没有缺点,也不是完全没有。豆瓣评分略有回落,也说明多少有些小问题。
看完全剧,最让人觉得没交代到位的是韵锦对程铮的感情。
因为删简了很多推动两人关系的重要情节,青年版苏韵锦更像是个闷葫芦,对程铮的追求表现出了几乎是不可理喻的冷漠拒绝。
少女时代的纠结自卑,直接跨度到了成人后的封闭冷漠。中间那么几集里,韵锦简直时时刻刻都在告诉观众——“我知道程铮爱我,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不爱程铮”。
事实上,在推动二人恋情上,沈居安这个角色至关重要。
原著中,有一段三人一起喝酒的情节,韵锦醉后嘴里呼唤的是“程铮” ,这其实是亮明了韵锦对程铮的感情。
另一段是韵锦家里出事儿向沈居安借了钱,各种误会最终导致了她和程铮分手。其实这个情节中“分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手”后韵锦的痛苦,这种感情流露也是在交代她对程铮的感情。
这两处情节,其实最能体现出韵锦的自卑和克制,这也是她拒绝程铮的最直接原因,更是她对程铮爱的明证。
遗憾的是,这么至关重要的情节,一个被完全删除,一个被缩略简化,让后续二人的情感升级显得十分唐突。
毕竟前一集女主还在拼命拒绝,下一集一转脸就欣然接受,删除了必要的情感发展阶段,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
全剧的叙述结构也稍显瑕疵。
一开始是青年组亮相,紧接着倒叙开始,少年组一直演了6集,然后又跳转回青年组继续整个故事。
且不说弹幕里质疑的“衔接不上”的问题,单是第一集的青年组亮相就显得突兀没必要。
要不是有那么一集,出现了公交车上那幕有点玄幻色彩的少年组青年组“交接转换仪式”,这样的交叉叙述真是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大多数观众还是主张好好地讲个完整的故事,颠三倒四的倒叙插叙用多了,貌似并不讨喜。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仅仅36集的小体量青春剧,能够做到情节上不疾不徐、张弛有道,也是难能可贵了,总体上瑕不掩瑜。
这部成绩不错的青春剧,也给影视界同仁张贴出了“温馨提示”——
要想赢得收视、口碑和话题度,青春剧最该做的是剔除狗血剧情,合理改编原著,匠心还原生活,贴近真实青春。
其实观众对青春剧的要求并不算太高,不过就是想让你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讲一个能勾起大家青春回忆的好听的故事。
本文作者 | 亦安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
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