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德,其質無名。……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拘抗違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
學不入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是故主道立則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用好,則一材處權,而众材失任矣。
性有九偏,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若乃性不精暢,則流有七似。
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辭勝者,破正理以求異,求異則正失矣。
善接論者,度所長而論之。歷之不動,則不說也。傍無聽達,則不難也。
善喻者,以一言明數事。
雖有變構,猶有所得。若說而不難,各陳所見,則莫知所由矣。
必也聰能聽序,思能造端,明能見機,辭能辯意,捷能攝失,守能待攻,攻能奪守,奪能易予,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
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
王化之政宜於統大,以之治小則迂。
自伐,皆欲勝之類也。
學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
君子之求勝也,以推讓為利銳,以自修為棚櫓,靜則閉嘿泯之玄門,動則由恭順之通路,是以戰勝而爭不形,敵服而怨不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