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吕蒙的故事。
吕蒙认为武将重在英勇杀敌。当孙权要吕蒙学习时,吕蒙推脱军务繁多,没有时间。孙权说:“你说你事务繁忙,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吕蒙乃悟,开始学习,日积月累,他读的书,超过了宿儒耆旧,变得有勇有谋。
吕蒙改变的效果是显著的。也许,你会说,我也在改变呀,只是没有那么明显。那到底什么是改变呢?为什么都是改变,结果却差那么多呢?
跃迁中讲述的改变的形式/层次有两种。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也即在系统内改变,改变的是状态,是体验,叫做第一序改变。另一种改变是模式改变,是对系统的改变,改变的是结构,叫做第二序改变。
改变状态很容易,也很容易看到效果,但没改变结构,长期来看没有好处。改变模式,如改变饮食结杨,刚开始感觉很难,需要找到坚持的源头,长期却是百利无害的。
我以前有一个问题:求认同,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我追求别人眼中的贤妻良母,却独独忘了自己。
有朋友说:"我们郊游去。"对不起,我得陪孩子。
有同事说:"我们约好去做护理,好好放松放松。"对不起,我得给孩子缴各种费用。
同事说:"你是女人,要爱自己。"我也想爱呀,我也想美美的,可是我却把自己丢了。
我风风火火,却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求认同→找不到自己→求认同。
我困在其中好多年,迷茫疑惑。还是孩子的无心之语让我心中震憾:妈妈,以后我不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我震惊,我愤怒。但是孩子说得也没错。家里干干净净,可我哪有时间再精心打扮自己,只能以干净整洁为原则。我忙忙碌碌,却还不是不及孩子眼中别人的妈妈:精心打扮后养眼,慢声细语中养耳。
我怎么办?还要保持原样吗?
那绝对不可以。我得改变。我还想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呢。
首先,我分析了自己当前的处境,不爱打扮,说话大声,在家里做事总想让别人说我好,自己的交友圈比较小。
然后我先做第一序改变,改变状态。从喜欢穿运动服运动鞋到穿合适场合的衣服。接孩子放学时孩子见到的是百变的妈妈。说话时暗示自己:慢,轻。
若是只做这些浅层的改变,不改变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那么自己还是会困于认同感这个问题。
这时,我分了两步走。
(1)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周末参加个徒步团或者自己的兴趣班。
(2)多读书多学习,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自我成长上,没时间再去考虑家人认同不认同。
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找回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