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张“优点单”
昨天,我的高一同学Z在班级群里甩出一张翻拍照,问大家:“优点单,记得吗?”
“典藏经典啊,恰如30年茅台。”
同学接的这句话不足以表达我的百感交集,比那年大学放暑假回家看到妈妈保留着我一年级的作业本时还要震惊和感动。
是的,这是我当年写给他的(请忽略这个丑爆了的字迹)。几十年过去了,他居然还留着!!!
仔细看一下内容,真想“以头抢地”:他发型啥水平啊,一个“优点单”咋让我写得这么扎心呢?夸他温柔就温柔吧,还非得先说人家很丑。这“双商”严重不在线啊,我立马给他补上迟来的道歉。
“道啥歉,这都是珍贵回忆。”Z同学很大度,“当年,优点单的思想也算新奇。”
那应该是发生在1997年的事。当时好像是周末在《读者》还是什么别的闲书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了一个老师给调皮学生写优点单起到积极作用的故事。读完很受触动,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管用,但我也想试试看。
班主任对我非常信任,每周一下午的例行班会都由我主持,主题和内容自定。我在紧接着的那周班会末尾留了几分钟,请同学们配合完成一项小任务:除了自己之外,给每位同学写几条优点。
大家都认真对待了。W在群里说,她当年“是从第一排开始写的,有些同学不太了解,可能写得比较简单”。
优点单在班会结束后全部收齐,我如获至宝。当天回家抓紧写完作业就开始逐条梳理,有的合并同类项、有的再补充优化一下,最终给每位同学总结整理出了一张全面的“优点单”,忙活到很晚。
第二天早读课全部发下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是工作以后才懂的,当年的我经常干一些不靠谱的事,也还没有学过项目管理不懂PDCA闭环套路,其实是干了一件虎头蛇尾的事,连行为艺术都谈不上。
二十五年后的感动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在我看到Z同学珍藏了那张“优点单”的瞬间,真的差点泪目了,满心的感动无以言表。
我问Z同学:“你怎么评价自己的优点单?同学们列出的优点和你的自我评价有出入吗?”“评价好像出入不大,挺符合。当时感觉同学们对自己还是挺留意、挺关注的,不然写不了那么贴切的评价。”
“之前以为自己缺乏存在感么?”
“是了,能力不出众。”
X同学是班委,性格开朗,做事泼辣,待人热心人缘好,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更是体育场上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我很想知道,对于那么优秀的人来说,“优点单是不是有点多余了?”
“亲爱滴,怎么会?初中感觉学习很轻松的我,上高中后家里事情多,分心了,成绩一度下落,中午从来睡不上午觉,都快没有自信了。眼睛近视,偷偷配个眼镜都不敢往家里拿。当时自己暑假打工挣钱交资料费、疫苗费,家里变故,曾经多次纠结,都快放弃参加高考了……总之,你的优点单也是把我拽出来进入正轨的救命稻草哦!”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反馈。当时只是做了就做了,不知道会不会有效,直到今天我才感到:那晚熬的夜是值得的。谢谢亲爱的X同学如此坦诚和友善,她也鼓励了我、肯定了我、滋养了我。
W同学说:“箱底子都抖出来了,我也想回阜康家里翻腾找我的,看看我当时有什么优点。”“也不知道谁给我写了一个‘洞察力强’,哈哈哈,洞察力是个什么东东,学习成绩都察到渠沟了。”
S立马接话:“你确实观察力很好。”
我深以为然,好像看起来内秀的人都擅长观察和分析。又说:“现在看来,同学们都慧眼如炬,列的那些优点你都有,而且一直有。25年过去了,又成长了不少,除了青涩时代的那些,你的优点单还得续写两页呢。”
一点遐想
我是个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我的人生信条之一,至于最后会不会有收获、能收获多少,我不是特别在意,什么结果都能接受;不接受就是存心让自己不痛快,也背离了做事的初衷。对于无法左右的事情,想了也是白想,不如随它去好了。
我为什么不问结果呢?因为有一回存心问了,结果扎心了。
一次圣诞联欢会上有个互送礼物环节,大家提前准备好礼物盒挂在圣诞树上,届时随机去拿。我很想知道自己用心准备的小礼物被哪个有缘人取走了,辗转打听后总算知道了,同时也知道他打开层层包装后失望地随手扔进了旁边的垃圾筒。
宝宝不开心,你说我是不是自找的?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送礼物的那一刻自己开心就好,只为表达情谊而送。诚心诚意送完礼物,这件事就结束了。至于送出去以后,人家是转手送人了还是随手丢弃了,都不是我应该关心的事,否则就是动机不纯。难道我送礼物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吗,想让他夸我、谢我、还是给我回礼?
当年那份优点单也让曾经自卑的S同学有了更多勇气和自信,“原来同学们眼中的我竟然有这么好啊”。
W同学说:“实际有没有那么多优点且不说,犹如孩子喜欢被表扬一样,看到就赶紧往上靠。优点单给人以信心、以指引,哈哈哈……”
曾经有一个服务对象跟我开玩笑:“你知道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吗?”他把一沓钞票刷得哗哗响,还得意地笑着。“也对,谁跟人民币有仇啊?取之有道,多多益善。”
然而今天,我或许可以给他另一种答案——赞美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