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在眼前,一脚已经迈到年里面去了,就差最后的收尾了。明天就要放假回老家了,在这里祝各位简友春节快乐,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这些年一直有一种观点,年味越来越淡,氛围越来越凉,往昔的辉煌只能在记忆中回味!
对于这种观点我也感同身受,看看周围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除了过年最简单的春联、团圆、美食以外,还有什么方面是我们记忆中春节的延续?有的甚至是变异的非常严重,面目全非,已经与记忆中的美好想去甚远。
不用闭上眼睛,小时候的春节景象历历在目:鞭炮、新衣服、大扫除、跟在父亲背后贴春联、眼馋母亲做的包子和炖肉、祭祖、犒劳牲口、团圆饭等等。
虽然不富裕,但是亲情浓;虽然饭菜不丰盛,但是桌子上情感很真;虽然嘴上说不要新衣服,心里还是惦记着在年三十早上能有新衣服在床头;虽然村子不大,但是每一家都要走到拜年,互祝春节问候;年三十晚上一家围坐在火炉边上一起守岁,谈天说地等等。
回忆起小时候的春节景象,如数家珍,居然把自己感动了,可见“回忆杀”这个词多么的有力度。
今天我不解释年味变淡这个现象,先谈谈我们对什么样的事情印象深刻。这里有两个观点:
1.我们捍卫我们所珍视的;我们珍视的是我们熟悉的;我们熟悉的是我们接触过的。
2.不平常的事件我们才会记忆深刻。
当我仔细品味这两个观点时,觉得春节完全可以用这两个观点完美诠释。
春节来自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中间有对鬼神、祖宗崇敬的意味,也是对劳苦大众辛勤耕作一年犒赏。虽然各地风俗不一定一样,具体形式有不小的区别,但是中心思想还是围绕犒赏一词展开。
在生产水平相对低下的年代,肉食、新衣服、酒水等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一年中特定的时间段才有(舍得)享用的机会。对于富人而言精神享受才有意思,这些物质类的不足挂齿。
于是在欢乐的氛围中、在酒足饭饱的情况下、在精神生活极大满足下,我们慢慢的依赖于、迷恋于每年一次的庆祝节庆。就像有些人迷恋于游戏、药品、酒精一样,对于精神上有一种麻醉感,让人上瘾(虽然这样对比不恰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极大丰富,肉食、酒水、新衣服等不在需要等到年关(对于有些人而言,年关的关是需要渡过的,特别是穷人,现在也有一些这个意味,例如单身狗需要面临着催婚),特别是现在网络购物、网络支付、快递业务等的快速发展,能够做到“想要就要,马上就到”的地步。如此“大剂量的”频繁的满足于人们的欲望,到了春节的只算是平时众多消费次数中的一次,重要性和意义就大幅度的下降。
当然物质满足是一方面,精神层面的丢失(不重视)才是最大遗憾。年轻一辈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需要补课,不重视、不屑于、甚至抵触的心里,导致原有的传统流逝和变形的很严重。
现在可以问一下自己,你对传统春节仪式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你执行和重视规矩的程度?你对团圆、长辈、祖辈的尊敬程度?等等
原先在春节期间说出不吉利的话,会被父母很严重的教训一顿;原先在春节期间不打扫卫生,一年都不顺利;更不会出现补贴春联的事情。你再回头看看现在,在以前看起来是天大的事情,在年轻一辈人看来就是笑话,可有可无,庄重、仪式感完全缺失。
年味变淡不能怪别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如果为人父母的,可以教育孩子循规蹈矩、尊重传统文化;如果为人子女的,可以向父母学习他们的敬天法祖、重视仪式感的做法;如果作为领导,可以传达仪式感、神圣性方面的态度。
平常中的不平凡、熟悉中的庄重感、接触中的仪式感等都能增加我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请与我一起为春节喝彩、为春节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