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桌的时候,无意间看到那几本摆放整齐的随笔本,便随手取出其一,静静坐了下来。
不愿提及,但这确乎已是几年前的习惯了。每年总会写完一个本子,随感随记。有关学习,有关工作,有关生活,有关天涯咫尺的人,有关或喜或悲的事,当然更多的是记录自己的心情。
翻开第一页,上面标有日期2009年。思绪随即跟着这个数字翻转,那一年,我大学刚毕业,那一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单凭脑中的记忆,我脱口而出的不外乎这两句话。只是当我继续往下看时,才恍然记起,原来还发生了那么多那么多的事。上半年,“考研记”,“找工作记”,“毕业论文记”,“离别聚餐记”,“《陌上纤尘》记”,“凌云轩记”,“车站送别记”……下半年,“铜陵一周”,“温州之行”,“锦弘中学印象”,“班主任感言”,”我的20班”,““惊喜且感动的生日“,“我也在成长”,“教师的滋味”,“感谢帮助我的那些人”……没有一字一句的读完,因为只要这些标题,就能触动我记忆神经的末梢,点点滴滴,原来都不曾忘记。
不得不说,那时的自己,挺能写。每篇都是几千字。情到深处,那些或是含蓄隽永,或是寓意明了的语句,竟是我现在读来都觉得陌生的。回想起当初,一支笔,一个本,能一坐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是啊,安静的环境,平静的内心,充足的个人时间,什么样的思绪不能表达地淋漓尽致?
现在呢?热闹的环境,浮躁的内心,几乎为零的个人时间,还有什么样的文字愿意流淌在我的笔尖?心情,也在表达,只是方式不同:偶尔,也写写日志,但不成形;偶尔,也发个说说,但不成文。甚至电脑的键盘都很少敲打了,拿着手机不断的刷屏,为了第一时间知道“好友们”的动态,为了避免自己身在家中便不知天下事。
那天一个朋友看到我的教案本,很直白地说了句:“你的字,没以前写得好看了。”我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虚的想着,你还没看到我现在写的文章呢。说者本无心,听者当有意!其实,我该歉疚的是自己。
有时,我们总会责怪身边的人,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总喜欢拿现在与以前对比,找出差别,甚至挑出事端。想想,只怕是忘了自己吧。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且都在发生着变化,包括我们自己。况且,很多时候我们是喜欢变化的,比如,搬新家了,升职了,涨工资了,体重下降了,厨艺见长了等等。自己还会不定时地换换发型,改变外在形象。生活是个有事无商量的主儿,我们凭什么能只接受自己的不一样,而容纳不下别人的变化呢? 了解我现状的朋友,一定在想,说的这些都是虚谈。确实,我这是在拿看似安慰别人说教别人的话语来撑起自己糟糕的心态。
我是想告诉自己,学会欣然接受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变化。没有不一样,生活自会索然寡味。
字没以前写得好看了,心里明白并努力去改正,只要不再逃避现实。
心境没有以前平静了,心里明白并努力驱除浮躁,更不要身在静中不知静。
看书写文章没以前多了,心里明白并努力挤出时间,有坐下来的时候就有看书的时间,有拿笔的时间就有写文章的机会。
我是个挺怀旧的人,无论何时总喜欢把记忆填充得满满,每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大大小小,来去匆匆,不论留下的痕迹是深是浅,终究是留下脚印的。我总能随时随地品尝回忆。比如说,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保留着20班所有学生的一寸照片,那是他们初一做学籍时剩下的。每到一个学期结束,因搬办公室而整理办公桌时,总要拿出来看一次,还会与同事分享那份记忆和想念。有些同学的照片还是小学时照的,跟现在马上上高三的他们比起来,真是变化太大了。感慨一番,然后再次小心收好放入新办公桌的抽屉。
有时,也会害怕自己是不是将过去抓得太紧,而失去了靠近未来的机会。如果真是这样,那怀旧还真就是个不得不改的怪癖了。因为擦拭整理书桌翻开一本日记本,就站这儿思绪膨胀了小半天。关键是,没人想到这小半天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厨房水烧开了没及时关火溢出来好多,小孩没看着自己爬到了沙发靠上跟着电视音乐跳舞,送快递的敲门没人应走掉了我还得下六楼到物业去取,站这儿老半天了桌子还没擦耽误了后面的家务行程安排啊……
真可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想想开头时提到的那个场景:优雅地站在书桌前,轻轻地翻开记事本,微笑着慢慢品味……这么悠闲定然没有考虑到后面的事吧。所以——
整理完书桌,故意不再去看那几本摆放整齐的随笔本,放回刚才取出的那一本,匆匆走出了书房。
——随笔写于2014年8月
再读感慨:
整理空间时,翻到这篇小文。毕竟是出于己手,彼时的乱七八糟的情绪状态,读来依旧清晰可感。
所幸,现在的状态大异于那时,但成长的印记还是可以保存。现在的我,依然坚信:一切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