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时间管理(暨人生选择)
随笔2018.7
最近因为复习感觉非常焦虑、非常急迫,导致身心交瘁,甚至有一种:我是梅西,我现在慌得一笔感觉。最近和家人、朋友聊天,加之出去走走,慢慢恢复回来了。在这紧迫情况下,又不愿意放弃复习成果,也极度想休闲一段时间,最后刚好就看罗胖的《知识就是力量》来放松一下。
之所以焦虑很大程度是不愿意一直呆在现在的情境下,感觉时间极为重要,毕竟已经是油腻青年了^_^。有集励志视频里面说过:“你不愿意早上五点起床,谁愿意?你的不愿意,会把你的梦想推迟半年、一年、甚至一辈子。努力当然不会太容易,太容易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不知道为何到这个年龄,渐渐开始觉得时间越来越少,也渐渐养成任何情况下都会随手带个Kindle的习惯。
再说看完《知识就是力量》第二期:怎样做一个更有价值的人,突然发现这半年以来,因为吸收了各个信息源而不加以筛选,开始迷失自我,没那么快乐,甚至寡言少语了很多。它分了五个时间管理阶层:锚定时间、多元收益、复制时间、营造预期、购买时间。
一、锚定时间=记录+GTD
之前随笔也说过时间管理的事项,简而言之通过有意识的记录时间。我们会发现我们整整一天中有很多时间是被浪费的(格拉宁《奇特的一生》完美记录了整整一辈子的时间),通过细致到几分钟的不断记录,就会得到反馈,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型来提高效率(如刷会微博再工作,工作闲暇看抖音,琐事都放在精力低下的情况下一并做了,而不是占用高效时间)。当然还有要事优先(重要紧急的事马上做、重要不紧急的是立即做、不重要紧急的是放弃或委托、不重要不紧急的事不做)、三只青蛙(清单革命,通过集中精力解决一天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来获取整天的宽裕)。这里仅仅初略回顾一下时间管理办法。
二、多元收益
罗胖在这里说了一个例子:选择月薪五千、还是月薪八千的工作。两者选择都不是,而是选择明星企业(即能够带给你认知升级、能力不断迭代的积极组织)。新东方走出了俞洪敏、徐小平、王强、罗永浩、古典、李峰、马徐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密度的优秀人才,其底层逻辑就是一个开放性积极的环境,这也正是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在《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开放。选择工作的目的在于选择未来可能影响你一生的人来进行协作。 工作不一定是事业,但人富足健康的基石必须伴有事业,选择好自己的发展方向,远远胜于埋头的努力,因为在同一时间收获更多价值的人,比其他人进步得更快。
再说一点,《奇点临近》说过一句话:人们往往高估了短期能够达到的效果,而低估了长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其实仔细阅读一下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会深刻的意识到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的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的想象。就如同三十年前难以确信互联网的发展、二十年前难以确信手机的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这次很多大型公司投资AI的原因在于前两次浪潮中AI没有过强学习能力,第三次浪潮中AI算法已经具备了学习和逻辑能力,试想一下三十年后,会计、法律、医生等等职业都能够被AI所取代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不会被OUT了(那时候出局的悲剧真的类似于收费站大妈被辞退的情形,怎能寄希望于其他任何人、组织的承诺了)。我想有认知、艺术修养的人才、随时插拔的USB人才才是真正靠谱的。
绝大多数人,真的是在自己的认知边界里去看待事情,却不相信自己眼界范围以外的东西。记得之前有个环保超市的推荐入会,听推荐人一说我的感觉就东西要么是传销、要么是直销,市面上没有任何广告,甚至实体店一个城市才一个,肯定不靠谱啊。后来看完部分《原则》,我重新审视一下推荐人和其所在群体,发现这些人都是极度自律、极爱学习、极爱交流的一群人,我不知道这个超市是不是假的,但我觉得看人总没错,那么重新思考是不是在我的认知范围以外,存在一些合理的东西,而我完全没有接触过。之后接触的几个月感觉还不错,在继续尝试中。大多数人以自己的观念去认识世界,却不去学习他人的经历、了解以前的历史、交流不同的思想,就在自己的圈子里认定了。问题是自己的圈子基本上就是和自己观念相同的人。纵观历史,不管是美国、日本,稳定的工作往往依附于时代制度的完善而逐步弱化规范,逐渐成为众多工种中的平等一员。再从社会性、经济性角度重新看一看,通过对削减福利、加强规范、精兵强将,减弱市场经济的操控,社会的稳定、效率反而会得到提升。大趋势下社会的流变渐变绝不会因为某些人利益受损而放弃发展。以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可能是铁打的兵,流水的营盘了。人不能依靠任何事物,其自身强大最为重要。
多元收益就是让自己去接触更多的可能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认识。一个是短期利益、一个是长远打算。对于恐惧(恐惧没工作、没收入等等),历史上的杰出已被、伟大一辈,无不告诉我们,面对恐惧最有效的做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就是直面恐惧,DO IT。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这辈子会遇到什么,说一千道一万真正有底气的人,是敢于归零重来的(褚时健,建立红塔帝国后入狱,又在75岁继续创业,让王石、柳传志自配不如的人)。越早接触多元收益,越早完成迭代,它的形式类似于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般的伟力,但却难以被人所认识到。
三、复制时间
复制时间在于同一时间支出去收回多次价值。比如演讲、写作,通过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自己,最后反馈回自己。这么说影响力也是一种提高时间效率的办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对他人施加影响,获得一定价值。在一定娱乐性方面(如网红等),复制时间需要的可能是浅显的独特性和观赏性;对于长期的发展(著书立言),需要的是底蕴和内涵。但都需要不断完善和修炼。
四、营造预期
在经济学中,买股票买的究竟是什么,本质是这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股价虽然是由供需双方共同动态平衡形成的,但其内核在于卖方认为预期公司未来现金流低于公司股价,买方认为预期公司未来现金流超过公司股价。那么在时间方面,通过对自己行为的不断规制,其他人可以对自己产生信赖和预期,自己也可以从中受益。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有个叫唐生明的,其哥哥就是唐生智,是国民党的一级上将,这唐生明从小到大就是花花公子,后来被派驻去汪伪政权当卧底,窃取日本人的情报。有一次窃取情报,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却把他当做与蒋介石联系的桥梁,这样唐生明就成了三方默契的传话筒,当然也继续保持的花花公子形象。最后抗战胜利,唐生明成为了抗日英雄。这样一个人,本事就是吃喝玩乐,也没有什么才能,但却在这个乱世求得一生平安,还立了大功。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给所有人营造了预期,我就是花花公子,我只负责联络,其他一律不管。而在这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他就变成了最为确定的人,也许其身边每个人都各怀鬼胎,但因为其高度的预期,让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利用他,又在什么程度上有求于他,他反而成了最安全、最靠谱的一位。
靠谱,就是时间管理中另一个层次方法论,把自己表现的行为、原则、底线透明化,完全能够让周围的所有人基于这种状况,发展出适宜他们也有利于自己的途径。一个优秀的创业者,绝对首先会从自己认识的人中找出这种确定性的人,即使其有各种的缺点,但因其原则、行为都会为创业者放入一个恰如其分的地方。
四、购买时间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角度可以看出老板是通过购买他人时间,来产出价值的。而个人买时间又涉及到了人的认识问题。有些人愿意坐公交车慢悠悠晃一个多小时,也有人愿意打的十几分钟就到达目的地,前者觉得多出的一个小时低于打的花费的金钱,后者认为一个小时的空余能够产出更多的价值。同样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委托他人做,比如装修、做饭、做清洁等等,通过对自我事物的外包,集中精力完成其他事情,产出更多价值。这也是如果租房子,离公司近远远好于离公司远(自己能够负担情况下),多出来的通勤时间往往可以用来多学习、多交流,对于年轻人极为重要。
结语
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过:“晚年的最佳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的生活;过着这种生活的人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提升他自己,而且将在晚年收获它们产生的最幸福的果实;这不仅是因为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的举止将会陪伴他终生,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会因为见证了正直的人生的良心和对过往美好功绩的回忆将会给灵魂带来无上的安慰。”每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那么从珍惜时间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