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说过,我出生的四月,正是雨纷纷的时节,晾晒的衣服,都赶不上换洗。所以,我生性爱哭。特别是婴儿时期,每天晚上必须在母亲的怀抱里面才能入睡,一放下,马上哇哇大哭。那段时间可真是难为了她。
儿童时代,印象最深的最后一次哭,是因为闹脾气,不愿意教弟弟做作业,被父亲拿着扁担,揍了一顿。那时,我读六年级。那次“被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不理睬父亲,甚至连招呼都不打。
16岁后的哭,都跟离别有关。高中离家住校,走在学校的水泥路,两侧的树叶在夕阳照耀下斑驳的树影,广播里面放着朝气蓬勃的音乐,周围同学的欢声笑语,我却哭的不成人样,连头都不敢抬。大学去了更遥远的东北,更是有得一哭。
后来走入了社会,开始自己养活自己。哭,似乎是一种脆弱、无理取闹的表现。职场上的委屈、不如意,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情绪变化,或者仅仅是因为一场意难平的电视剧,也能莫名流泪好一会。
眼泪的河流也会干涸吧。哭多了,自己就会教自己坚强,教自己学会自我反思。有必要吗?能解决吗?是否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小时候,一颗糖就能马上治愈不开心;再后来,睡一觉就能恢复元气;现在,反而活得不如小时候。是因为,我们不再单纯,不再那么满足,想要的太多,索取太多,而有各种原因得不到。哭,已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情绪,跌宕起伏得更快,睡醒了,还得盯着浮肿的熊猫眼,去对付状况百出的工作。得不偿失。
渐渐明白,所有的困惑,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情绪,只能说给自己听,你再把坏的情绪对外输出,那么,你就是罪人。不开心,就尝试面对镜子,挤出笑容,给自己一个加油;去运动,让多巴胺,内酚酞释放快乐;去看书,去看人物传记,看看主人公是怎么过好一生的;去陪伴父母,听听他们的唠叨,吃吃家常菜,让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遇事,多学会向内求,最后的最后,只有自己才能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