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村上春树的几本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算是耗时最久的了,中途几次曾想放弃,因为实在是没看懂,有点不知所云。但因为一股好奇心及对村上的信任,终究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越往后看,故事发展渐渐清晰起来,有种豁然开朗之感,整部小说也算是可圈可点了。
单从写作手法来看,它与《海边的卡夫卡》如出一辙。采用了双线平行叙述手法,讲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故事,单数二十章为"冷酷仙境",双数二十章为"世界尽头"。在很长时间里两个故事看上去都是各不相干的,找到二者之间的连接点比《海边的卡夫卡》要困难得多,也就让人兴致缺缺几次想弃之不看了。
再加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算是神秘故事或科幻小说一类,书里的职业、经历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如我一般想象力不好的人看着就更显难以理解。
与村上其他书一样,《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人公原本也是一个平常至极的人,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人近中年,离异独身。似乎村上特别喜欢写孤独的人,他书里的主人公要么是离异没有牵绊要么就是家庭不合离家出走,不然即便有亲人朋友也心灵空虚迷茫。
若是真的放在现实生活中前面的毕竟是少数,不管愿不愿意,绝大部分的我们普通人都是有亲人朋友的,算是甜蜜的负担,因为有了这份牵绊偶尔便会身不由己,做起选择来瞻前顾后,不能随心所欲。而后者则是很常见的,甚至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也正因此,每每读村上的文字总能找到一点莫名打动人心的东西。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是一名计算士,在老科学家的雇佣下执行任务,却被卷入了两大黑社会组织的争斗中,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被追杀和地下逃亡。一开始这一切看似是偶然的不幸,可发展到后来才知道实则是必然,因为从头至尾主人公“我”就是老科学家的实验对象,所谓的任务根本只是子虚乌有的诱饵。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接下来主人公“我”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将在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直到这里“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才算有了交集,两条线终于合二为一了,这时也不难发现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一分为二。
“冷酷仙境”是真实的外部世界,可是冷酷和仙境两词却莫名让人觉得讽刺。“世界尽头”是“我”脑中虚构的世界,那里与世隔绝,山林萧索,小镇寂寒,居民无心无感,重复着淡漠的每天。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我倒觉得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其实是差不多的,有心的人一样能活的没心没肺,他们无情起来甚至还比不上那些没有心的,至少后者无欲无求也就无害了。
话虽如此,初来乍到“世界尽头”的“我”是一心要逃离这沉闷的世界的,却因为在图书馆朝夕相处的一个女孩子有了动摇之心。如果留在世界尽头,自然可以和她在一起,过着和外面世界一般无二的情侣夫妻生活,只是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她没有心,也就是说不可能如“我”爱她那样地爱“我”。
你可以和所爱之人在一起,可是他永远不可能爱你,这可真是件既痛苦又甜蜜的事。如果要求不高,爱的无私不求回报倒也能接受,毕竟他不仅仅是不爱你,也不会爱任何其他人,已是极好了。
若想实现无心无感,世界尽头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自己的影子,任其自生自灭。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真的挺匪夷所思的。小小的影子还能代表我们的思想,而它还能脱离人自身而有思想的存在。
小时候就常想人睡着了的时候会不会存在于另一个世界过着另一种生活,后来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有过此种想法。而这本书就刚好算是满足了对这一猜想的刻画,同一个人存在于两个世界过着不同的生活而不自知。
世界尽头的“我”在影子的鼓励唆使下决定逃离,可是即将成功的瞬间却选择了留下。或许是因为刚好这时“我”发现,这里连人带物所有的一切原来全是“我”的所造。又或者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图书馆女孩的心,留下来极有可能帮她找回心和她一同生活在森林中。
外面的世界诚然美好真实,可于“我”无亲无故,又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用冷酷淡漠来形容也不为过,纵使回去也没有多大意义。而世界尽头好歹居民生性淳朴,又有所爱之人,所以留下也未尝不可。
有时想想何为真实何为虚构,其实连自己也是没有答案的,就像庄周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分不清孰真孰假一般。似乎没有什么事是一定的,哪怕今天很是确定的事,到了明天一样能不确定。即便此时此刻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仍会时不时有不真实的感觉。
如果真实的虚构和虚构的真实让我来选,或许某些情况下也会选择后者。真实未必快乐,虚构不一定就没有意义,全凭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