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海仁爱礁那点事儿,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每次看到新闻里菲律宾那艘破旧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赖在咱们的地盘上,我都觉得不理解,这“九三阅兵”也阅了,“福建号”也马上服役了,怎么几十年了还被喃孩的一只破船恶心?
周围很多朋友也都义愤填膺,恨不得马上看到新闻联播里宣布:“我英勇的海上健儿已将该非法滞留船只拖走!”
这个想法,解气!提神!但问题是,为什么这艘自1999年就“坐滩”在那里的破船,至今我们都没有把它强行拖走呢?
有人说我们怂,有人说我们软。但如果你真的把这事儿放在国家战略这盘大棋里看,就会发现,不拖走它,恰恰是目前阶段最高明的选择。这背后,至少有三层深意。
第一层:不是“不能”,而是“时机未到”的历史账
咱们先把时钟拨回到1999年。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举国悲愤。就在这个当口,菲律宾趁我们无暇南顾,偷偷把这艘二战时期的破船开到仁爱礁,以“船底漏水、需要修理”为名,就此赖了下来。
坦白说,以当时我们的海军实力,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执行一次高强度的拖船任务,并且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军事干预,确实力有不逮。
除此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纵观咱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本质上是一个“陆权国家”。我们的心腹大患,长期来自北方的草原和广袤的内陆。从秦筑长城到明修九边,国家最精锐的力量和资源,都倾注在陆地防御上。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其核心目的是“宣扬国威、厚往薄来”,而非“拓张海权、建立基地”。这种历史惯性,决定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无法与传统海权国家相比。
所以,1999年的我们,面对这艘“无赖”的破船,更多的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不是不想管,是当时的工具箱里,还没有称手的扳手。记下这笔账,卧薪尝胆,大力发展,才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二层:不是“怕事”,而是不被民粹“带节奏”的战略定力
时间快进到今天。我们的海军早已今非昔比,航母战斗群巡弋大洋,万吨大驱如下饺子,在南海的力量更是占据绝对优势。现在要拖走那艘破船,从能力上讲,易如反掌。
那为什么还不动手?
这就涉及到治国理政的更高智慧:平衡与压制民粹主义。
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说,就是一种被极端情绪驱动的、看似“爱国”实则可能“误国”的社会思潮。它的特点是:诉求简单化、情绪极端化、行动鲁莽化。
在很多网友看来,“拖走破船”天经地义,是彰显国威的直接方式。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国家真的被这种情绪推着走,草率行事,会发生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因为民众的怒火,我们就在仁爱礁搞出个大新闻,甚至擦枪走火。那么,国内早已存在的“今夜就收复弯弯”、“东京必须来一次地毯式轰炸”等更激进的言论,是不是会更加甚嚣尘上?
当一种情绪可以绑架一个决策时,就会有无数种更危险的情绪试图绑架更多、更重大的决策。
仁爱礁是一场博弈,但它在中国国家战略的棋盘上,终究只是一枚棋子。我们真正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是台湾问题,是产业升级,是“一带一路”的推进,是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如果为了在仁爱礁这枚棋子上“出口气”,而打乱了我们在核心利益上的全盘部署,让整个国家被民粹情绪拖入一个并非我们预设的战场和时间表,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一个成熟的大国,必须有自己的战略节奏。
领导层需要像一个冷静的棋手,既要倾听民众的声音,更要超越当下的情绪,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战略定力,远比一时冲动的匹夫之勇,要珍贵和重要得多。
第三层:不是“无为”,而是“温水煮蛙”的阳谋
既然不能强拖,也不能放任不管,那我们现在在干什么?
我们在做一件更高级的事:现场“执法”,温水煮蛙。
你不是说船坏了吗?需要维修加固物资?对不起,人道主义物资,比如水和食物,可以送上去,让你活着。但是,想运钢筋水泥这些加固材料?门儿都没有!
于是我们看到,中国海警船用水炮滋你、用身体别你,就是不让你把加固船体的建材运上去。这艘船本就破败不堪,在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里,它自己就会一天天烂下去。
这个过程,我们叫“掌控局势,切断补给,加速消耗”。
这么做有三大好处:
- 法理上占优: 我们是执法,不是开战。面对你的非法“坐滩”,我进行的是管制和驱离,全程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在国际舆论上立于不败之地。谁是和平维护者,谁是挑衅者,一目了然。
- 成本上最低: 不用一枪一弹,只用海警船的执法力量,就把对方牢牢困住。相比于军事冲突可能引发的经济制裁、外交孤立,这种“围而不攻”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效果上最佳: 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随着国力的持续增强,随着那艘破船的不断腐朽,解决问题的条件只会对我们越来越有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了对仁爱礁的实际控制,并且把解决问题的最终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结语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不拖走那艘破船?
因为在1999年,我们忍下的是“力有不逮”的现实。而在今天,我们展现的是“运筹帷幄”的智慧。
从“管不了”到“随时能管但选择更好的管法”,这本身就是国力巨变的最佳证明。
那艘锈迹斑斑的破船,就像一个历史的坐标,它提醒着我们曾经的无奈,也见证着我们今天的从容。就让它在风浪中慢慢腐朽吧,让全世界都看看,一个大国的崛起,靠的不仅是雷霆万钧的力量,更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高超的战略艺术和历史耐心。
这盘大棋,需要我们给国家多一点信心和时间。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