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与【齐物论】哪一篇更难?
真要说【逍遥游】与【齐物论】哪一篇理解起来更让人难懂,这很真的很难说。
因为【逍遥游】看着读起来容易,好像好理解,但是每个人理解到的内容是否真的接近庄子思想的原貌呢?
这真的不好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那为什么【齐物论】明明看起来晦涩、深奥难懂,却又说不一定比【逍遥游】难懂呢?
那是因为一旦真的理解【齐物论】所要表达的主旨,其思想内容即是鲜明的,可以由一而再,由再而三的,【齐物论】要通篇理解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逍遥游】则不然。
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往往都蕴含着更深层的主旨和内容。
表面能感知到的东西,往往也都是外显的假象。
即便是我们深信不疑的自我感知,却正是被用来欺骗自己的最好的手段。
亲眼所见,未必为真,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想被看到的。
耳听为实,正是所虚,我们的耳朵听到的也只是想被听到的。
什么是逍遥?
我们所看到的【逍遥游】是阮修《大鹏赞》的“志存天地,不屑唐庭。”
是李白《上李邕》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是郭象的“既得斯翼,岂得决然而起数仞而下哉?!”
是陈胜的“鴳雀安知鸿鹄之志?!”
如果我没看过《庄子》,我没看过【逍遥游】,我会认为“逍遥”是“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是“人人皆可拥有凌云志”,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他人眼中的潇洒自咨,这里面可曾有过“自己”?
看到的背后我们忽略的是《大鹏赞》的“海运水击,扶摇上征。”
《上李邕》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是郭象的“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已当,经昆仑,涉太虚,而游乎惚恍之庭矣。”
是陈胜的只知“鸿鹄之志”。
是众人眼中乘那恣意快哉风,留下飘渺孤鸿影的苏东坡,可谁又曾体会到苏轼的“乘风归去”,也仅能在“梦中了了醒复醉,只渊明,是前生。”,谁又曾感受到其“缺月挂疏桐”与“寂寞沙洲冷”。
是那乘“六月之息”且适“南溟”也大鹏,谁又曾看到其于此中的夭阏之险,谁又曾想过大鹏何以非要离开北溟而前往南溟?真的是南溟好吗?
谁又曾想过蜩鸠斥鷃之笑大鹏,真的如郭象所言“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之“逍遥 ”是“逍遥”吗?
如果以上的是逍遥,那么大鹏肯定不逍遥,李白可能不逍遥,苏轼一定不逍遥,陶渊明也一定是不逍遥。
什么才是真逍遥?
我说了不算。
即使算,我也不想说。
那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咋说咋是吧!
我只能说以上的所谓“逍遥”肯定不是真逍遥。
高中语文为什么选择【逍遥游】而不是【齐物论】?
那是因为什么时代都有高人,有真人能读懂【逍遥游】的真正内藏之“真知”。
读懂【逍遥游】就能读懂【齐物论】,否则读懂【齐物论】也只是假知。
那为什么选择【逍遥游】就是显然的了。
当然,还有更浅显的原因,高中【逍遥游】只选择了<鲲鹏>寓言,而不包含后面的另外两则,是因为<鲲鹏>寓言真的能起到很好的立志作用,而对后面两则寓言的解读即使大师都不一定对,还指望有教学任务的高中老师吗?
让困惑在迷糊中搅和,产生糊涂都是好的,产生迷茫与不知所云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个原因是【逍遥游】以寓言体例为主,容易让人理解,【逍遥游】<鲲鹏>寓言里描绘的各种大世界,大鸟,大鱼,大树,大葫芦等都是以开拓人们视野心胸为主,这对于高中生而言更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凡能悟得其中一丝,未来人生都不可限量。
而【齐物论】乍看下去文字拗口不可读,更谈不上理解,专家读者都不能费解,让以分数为目的的高中生学习阅读。。。
第三个原因是【逍遥游】其实蕴含了通“道”,而“道”只能是个人的悟,我随便就告诉你了,你要么觉得我是疯子而不信,要么是觉得白来的都是假的还是不信。
【逍遥游】是播撒出去的种子,至于最后能长成几棵大树,一切看天意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