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4月8日,深圳南山区一幼儿园女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拍张以“我家的车”为主题的照片,用于装饰班级主题墙。
并要求孩子站在车前合影,此举引发的孩子家长的强烈控诉。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南山区教育局学前办,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事后该名老师已在班级群向家长进行了解释和道歉”
但事情还远远没有平息,也由此引发了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大讨论。
据网友爆料,不少幼儿园此前就出现过就出现过此类摸底。美其名曰“布置班级墙” 实际是对孩子区别对待。
以家庭的经济状况,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 这样的幼儿园,还能教孩子好好成长吗?
②
上个月,家庭群里一位堂姐发来消息说,这几天去接孩子回家,总觉得孩子不开心 撅着小嘴要在幼儿园门口走一段,才肯上车。以为小家伙又想赌气买什么玩具,她就在饭桌上屏息静气的问女儿怎么回事。
没想到孩子开口竟然说“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汽车”
堂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孩子不想让她接 因为她每天骑电瓶车。
这让我们这帮大人真是哑口无言,原来孩子小小的心灵里 已经有了这么强烈的攀比意识。
③
前几天,看到天涯论坛的一则帖子
@“我姐家的孩子,因为没给幼儿园老师送礼。孩子屎尿在裤子里都没有人管,有活动也很少让孩子参加。这已经成了台面上的潜规则。家长群里总有几个马屁精,动不动就鼓动给老师送锦旗,看的真能恶心死人”
@“我家孩子上私立,每次教师节给老师送东西老师就不要。反观我同事家孩子上公立,去年中秋的时候给老师拿了个银月饼,我同事生怕老师不收还包了个黑塑料袋扭扭捏捏的害羞的去送,没想到人家老师特别自然的接过来说了句谢谢,就放桌子上了。”
@“我家孩子上的某私立吉的堡,老师企图要红包,明里(微信朋友圈发孩子上课的视频,要给钱才能看)暗里暗示。有个家长特别喜欢拍马屁,给老师买礼物之类的,后来那个老师只教了一学期,也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而已,既没有特别突出的照顾小朋友,也没有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已经退园了,什么玩意儿。”
但也有网友表示:
“我孩子上了一年多了,没送过,老师也不错啊。说实话这些风气也是某些家长推波助澜惯出来的”
“我家从来不送礼,真正的好老师都有基本的师德,根本不会因为不送礼而故意刁难冷落孩子 只要在家里把孩子收拾的干净卫生懂礼貌,没有哪个老师会故意冷落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连我们最纯真的启蒙教育也变成了一潭深水 简直深不可测。 一边是家长们拼尽全力的为孩子争夺学位资源,一边是入学后与老师们的心理博弈。
这是上海一家教育机构列出的清单,我们看看美国过节给幼儿园或小学老师送什么?
我看了至少100条以上美国人的留言,总结下来:大部分家长给老师送的礼物清单包括这几大类:
1、购物卡或现金,其中购物卡比较流行的是:星巴克的消费卡,亚马逊网上购物卡,TARGET/T.JMAX/WALMART等这种普通消费的杂货店购物卡,MACY‘S等百货商店购物卡,书店及文具店购物卡、电影卡;和SPA等美容卡,餐馆消费卡,蛋糕店消费卡、首饰店代金券等等。
2、买各种代表心意的礼物:某个旅游景点的特色纪念品、一桶咖啡、巧克力、糖果、特色点心、茶杯茶具、手套袜子、钱包、围巾、衣服、首饰项链(5元钱的到200美元的都有人选)等等五花八门。
3、自制礼物:自制糕点饼干、自制手工作品、自己编织手套围巾等等。还有人把自己孩子的照片做进礼物里
而相对老师们的态度,很多对礼物中夹带现金的行为明确拒绝,因为法律规定超过25美元属于受贿。另外接受礼物的有些老师说,他们不会因为受礼而对某些孩子表示特别的关注,有些老师则明确承认他们会因为那些家长的礼物,而反过来对那些学生更关注、更好以表示自己的谢意。
④
诚然“尊师重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传统美德,家长们迫切希望老师多关照孩子的心理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蛮可以在制度的规范下,将这种“送礼”的行为变得温和一些 否则只会助长歪风邪气,形成攀比之风。
往往一张精美的祝福卡片和自制的手工糕点,更能表达心里的敬意。我们何不换一种思维,让教育资源回归平等 充满人情味呢。
—— 4月13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