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卷1太和篇诗解2
题文诗:正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经,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似野,
马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气,降而下者,阴之浊其,
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且气聚则,
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焉.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
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故.盈天地之,
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覩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有以,
知明之故.气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情生有无,真情遍在,
真情气正,非有非无,能有能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诸子,
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焉,
碍则形矣,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而,声闻具达,
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真情虚静,至虚而实,至清而神,情通虚实,通无化有,
通天达地,神清性明,性达情畅.由太虚而,有天之名;由气化乃,有道之名;合虚与气,
有性之名;合性知觉,有心之名.鬼神者二,气之良能.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者太虚.
妙应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天道不穷,寒暑往复;众动不穷,屈伸相继;
鬼神之实,不越阴阳,二端而已.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见则,两之用息.两体也者,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究一而已.执一真情,以无御有,以道驭术,一体两用,情生阴阳,
阴阳有情.感而后遂,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原文】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译文】:气体大量的充满太虚,上升和下降、飞动和飘扬,没有停止过(气体的变化形态万千,但是它没有消失的时候),《易经》中所谓的元气,庄子所谓的万物都是靠呼吸来生存的,认为气体奔腾像野马一样,这些都是气体有虚有实、有动有静的表现形式(气体处在太虚中,也是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也是气体发生阴与阳、刚与柔变化的开始。轻浮而向上的是阳气清气,沉重而下降的是阴气浊气,它们相互感通聚结在一起,有时会化作风雨,有时会成为雪霜,有时会成为流动的形态,有时又会成为山川融结的形态(气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形态的物象),大地万物在进行变化,但是不论哪一种变化形态都离不开它的本来形成状态,这种变而不变的规律没有不启示人的。(因为气体的本性有屈伸和刚柔,在遇到阴阳两种气体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万象,但是本质还离不开没有发生作用的气体)。
【原文】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睹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译文】:气体聚合在一起离开光明的普照它就会形成有形的物体,气体不能聚合虽然离开了光明但是它不能变化为无形(因为还有神化的作用,不能说气体散开什么都没有),如果它聚合在一起,怎么能不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呢?如果它散开了,怎么能突然认为它什么也没有呢(气体不论是聚还是散,都不能说明气体的存在和消亡,因为它的本体没有变化),所以圣人仔细观察,只是说知道黑暗与明亮的道理,却不说知道有与无的道理(气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物体的称为黑暗,与气体散开在虚空变成无形,但是却有光明,这只是气体的变化方式,所以不能认为这是气体的有和无)。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有法则和物象而已,有形象的物体,观察它只有离开它才会看到它(要观察物体,要明白它是气体聚合在了一起,它们离开了太虚的本体,在聚合体内形成新的运行轨迹),它有形象的时候,有时也需要靠它的形象才能得知黑暗的缘故(气体聚合在一起,有了形象,它所聚合的地方便出现了黑暗,光明无法照进聚合体);它无形象的时候,有时也需要靠它的无形才能得知它明亮的缘故(气体没有形象时,分散在太虚,由于阴阳两种气体本性的相互作用,所以阳气充足时才能看见光明)。【原文】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译文】:气体在宇宙之中聚合分散,就好像冰融化在水里一样,知道太虚即是气,就没有有无的论对(气体和太虚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的关系,它们不论怎样变化都是气体在变化)。所以圣人通达性与天道的最高境界,在于他们参透了宇宙之间阴阳之气变化的规律。做学问的人,论道却使人感觉语言浅显虚妄,存在有无之分,并非是穷尽了道的内涵(气体运行的规律,它没有生灭,没有有无,只有聚散和幽明之分)。【原文】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译文】:太虚是清和的,因为它清通则没有阻碍,没有阻碍所以会显示出气体的出神入化的效用(气体运行畅通无阻,就会显示出它的神变效果,无形却具备变化作用);反过来说如果太虚变得污浊,浊气重就会形成阻碍,有阻碍就会现出物象。(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体污浊时就会遇到各种阻碍,然后会聚合成种种的形象) 【原文】:凡气清则通,昏极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声闻具达,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译文】:所以气体清幽了就会通行无碍,气体迷乱了就会遇到阻塞,气体清净到了极致就会富有神奇的变化(气体的清浊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所以气体聚合在一起,中间有空隙了,因为气体是流动性的,所以就会有风产生,就会有风行的足迹。风如果行走在气体中,我们就能听闻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以此来检验气体的清通(这是风形成的原因,因为气体聚合后中间会有空隙,气体在不断流动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风声),如果感觉不到风的通行就说明已经达到了清幽的极致(风的声音听不到也感觉不到了,说明气体已经清通无阻了)。
【原文】: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译文】:由于太虚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天的名字的由来(太虚浩瀚无边,犹如天体一样运行不息,这是两者的相似性);由于气体的千变万化,所以才产生了道的名字(气体的变化产生了万物,万物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便产生了道);将虚空与气体合二为一,所以便有了气体本性的名字(虚空和气体合为一体,便回到了它们本来的状态,本性是永远不变的太和状态);将本性与知觉合二为一,所以才有了心的名字(本性的不生不灭与能知能觉合二为一,能了知一切物象的由来,这样便产生了心的名字)。
【原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者,太虚妙应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译文】:鬼怪和神灵现象,只是两种气体在相互运作中所产生的效应(鬼神是阴阳两种气体的变化产生的,虽然看不到形体,但是它们也是由气体组成的)。修养境界极高的圣人,因为他真诚到极点,所以思想才能与天道合一(圣人能通达天道思想,言语作为不偏不倚,所以才会与天合一);出神入化的神人,是由于太虚奥秘无穷的气体变化产生的(气体变化离不开本性,神人也是气体变化产生的结果)。所以天地之间的法则和物象,都是气体变化产生的结果。【原文】: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译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不会穷尽,所以就有了冬天和夏天的变化;气体普遍的运动变化不会穷尽,所以就有了万物的屈曲和伸舒;鬼神现象的实质,也就是因为气体的运动变化,不会超越阴气和阳气这两个方面罢了(因为有阴阳两种气体的相互作用,所以就有寒暑和万物的屈伸变化,但是鬼神现象,实际也是阴阳两种气体相互变化产生的结果)。
【原文】: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译文】:两种气体如果不存在,那么一种变化就不会显现,一种变化不会显现,那么两种气体的作用也就会止息(这里指阴阳两种气体相互作用,与引起物象变化的关系)。所以两种气体是指虚与实、动与静、聚与散、清与浊的对立变化,它终究还是统一于太虚而已(在太虚中气体运行变化存在,在变化中气体又回归太虚,所以气体的运行规律离不开太虚之本体)。
【原文】: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译文】:两种气体相互运行会产生一种变化,人们感受到这种变化后才会通达了解它们之间运行的规律,如果没有两种气体的相互运行作用,就不存在于两种气体会产生一种变化。所以圣人用性格的刚与柔来区别做人的根本(人的性格有刚柔之分,因为气体的相互作用能产生阴柔和阳刚的不同性格),天地如果失去了这样的道理那就看不到气体的运行变化规律了(天地之间,阴阳之气不断运行,如果理解不了这个道理,那么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就更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