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得像游牧民族一样活着

人人都知道创业没那么容易,但都想去试试。而且就算你已经迈出这一步,都可能还不知道创业难在哪儿,为何难?


创业是地位的降级

小标题这句话估计大家不爱听,如果是降级,谁吃饱了没事挤破头皮去创业?

确实,创业对很多没有创过业的人来说总是很酷很潮很牛逼,是一幅自由充实而体面的生活方式。成功与自由确实是我们最初的奋斗目标,我们是为了完成人生升级。

殊不知真正的创业心态是“降级”。除非你是富二代,或者创业前已经“自带客户”,否则创业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饥一顿饱一顿”;

就算公司做大了,老板面临的问题也一样,去年做得很好,明年也许政策变了生意就难做,比如这几年的地产;

就算老板善用资源引进投资,也不知道下一轮的融资有没有、在哪儿?就像,本来运营健康的小马过河,却因为融资1500万美元迅速扩张居然资不抵债。


我以前在老东家工作用博恩·崔西吃青蛙的时间管理能很高效地工作,一个人干三人的量,一天还能有几个小时去学习。创业后再也没有可能用好时间管理,整个人似乎被一个无形的黑洞吸引。这个黑洞是动力和美好的向往,又带有恐惧和欲望。这一度让我失衡,让我每夜辗转反侧直到看到太阳升起……直到后来得到上帝的光照,我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和重点才解脱。


创业者 VS 工作者

创业者心态和工作者不一样。工作者更像是农耕,辛勤劳作总有收成。创业者反而是回到游牧状态,回到大草原里,哪里水草丰盛往哪里迁徙,万一迁徙到一片戈壁滩,也许就倒在旷野里再也爬不起来。

今天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我们还在谈农耕和游牧?是不是太落后?

其实谁说过去没有电脑就不是“互联网时代”?几千年前古人说的“万事相互效力”,不就是一种互联吗?只是互联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而已。

农耕和游牧,两种生存状态,就是两种心态,也是每个个人决策的两种特点:一种牺牲效率换稳定,一种牺牲稳定换效率。

优秀的工作习惯肯定对创业有好处,跟我曾经研讨创业并被我辅导的伙伴,后来成功创业的人不少,算了算,有从事孩子教育的、语言教育的、连锁餐饮的、外贸的、小规模金融的、娱乐城的、影视文化行业的……他们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当年作为工作者就已经焕发出的优点。但从优秀工作者到基本能生存的创业者,其差距是巨大的,需要脱几层皮的。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各自经历过蜕变。


创业者能不能“农耕”

创业者不能用农耕思维,创业者要面对眼下的生存,要应付残酷的斗争,甚至要驾驭自己内在的欲望和动力……稳定不属于创业者的价值。

我曾经尝试过花很大精力“挖渠”、“建造工程”。

09年我尝试了俱乐部+进阶成长+会员制的模式经营脱口秀和创意艺术,试图用低门槛少收钱换来大家对平台的依赖,并形成复制。

2011年,这个模式让我们如日中天,我们口碑和收入都在猛涨,每周都占据豆瓣同城的首页。

但后来,环境的变化远远复杂过我内在自洽的逻辑。第一家公司资金存量很快不够,创业伙伴不相信这个模式,大家都想去舞台和电视台赚快钱……

后面几年社会更不一样了,所有成本变高了,物质生活更多选择了,观众普遍更浮躁了……

这一切因素都让起初的“美梦”难以实现,让我经历后来很多更艰难的坚持,到最后转型。


转型,随时转型

转型,看似“被迫”,却更明白了我自己该在什么位置,更明白了无法凭借自认为美好的设想来强求好的模式。我曾经想要以农耕文化创业,结果自己很累。挖渠等水,水不来。当我开始变成游牧精神,主动找水,水到后渠自成。

转型的经历是顺利而愉悦的。似乎从伟大的事情变成了平凡的事情,但让我突然明白,是从过去认为自己一定要做到,变成了“借势”,这是认识并接纳了自己的有限。“自高者降为卑,自卑者升为高”,确实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综上所澍

我们常常说“小农意识”,现在看来是愿意坐享其成而进入系统性的心理舒适,虽然也是劳碌,但心里有种惰性重复的安全感。而真正的创业者,是回到大草原,随时找到一切机会,为客户服务。

另一句深刻的话:愿做的头,必做奴仆。但做奴仆也得见到机会就去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