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确定日程、查看时间,又或许是上赶着冲浪....... 总之,清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这已成为当今大多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怎么想,我不敢多加猜测,但是就身边年龄相仿的人来说,似乎都在对未来迷茫的沉浮中试图寻找自己真正的目标,试图用眼下精彩纷呈的互联网麻痹紧绷的神经。联想到尼尔·波兹曼曾预言:电视统治下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被无限量信息所喂饱的大脑,渐渐会失去咀嚼思考的能力,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属品。
当今以韩流和内娱为代表的统辖领域中,粉丝群体数目依旧只增不减,一代又一代粉丝们毫不吝啬空闲时间,带着满腔的热情与由衷的喜爱考察并传播着相关文化产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文化并不是传统经典人类学著作中统一的概念,而是更加复杂流动的边界性概念,正如书中所说“和经典民族志不同,我研究的正式一个地位暧昧的亚文化,处于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边界’上,借用已经在流通中的文本来构造自我身份和文化产物”。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作者自身便是《星际迷航》的忠实粉丝,这使得他能从学术批评狭隘局限的范畴和假设中解放出来,并自由运用文本材料,以更加近距离的方式研究和表述粉丝文化。本书围绕“媒体粉丝圈”展开论述,其中文本资料与经验感想虽都源自欧美,但书中所描述的与当今我国粉丝社群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作者旨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解读粉丝文化,破除传统学界对粉丝群体的刻板印象。
一、 挑战传统刻板印象
“过去学者对粉丝群体既无直接知识了解也无社群内的情感投入,却将他们心目中对大众文化危险的恐惧、不安和幻想投射在粉丝圈上。”因此粉丝也常常被冠上“疯狂”、“无知”、“浅薄”等词,被视作脱离现实的群体。如此遥远的学术距离只能方便学者们居高临下地做出道德评判和训诫,因为若是想走进粉丝圈,是需要放弃一定知识分子的矜持和体制上的特权的。
对粉丝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主导文化等级制度受到侵犯时的恐惧心理的投射,而主导文化等级制度的巩固维护与社会经验中“品味”好坏的鉴定联系紧密。正如皮埃尔·布迪厄所言“特定人群将特定品味是做理所当然”,在如此品味统一的社会圈层中,人们通过事实塑造、社会交往、社会经验加深对于自身特定品味的阶层认知。除此之外,由于品味和我们其他社会文化经验紧密相关,审美上的不统一甚至于相互厌恶,通常会导致双方都主观全盘否定对方,产生道德交流障碍和社会阻隔。
仔细想想,这与当今各个社群的鄙视链无异,声称自己爱看某些高级大片总比承认自己爱看低成本恐怖电影要简单的多,同样,批评一部年度大片似乎也比拉踩一部人尽皆知的烂片更能提升自己的颜面,再加上传统审美观点及高等教育、社会经验,导致“烂”作品受到批评,业界权威人士也会随即指责其会对观者有负面影响。这一切的最终结果:“坏品味”不但不理想,而且不可接受,使得品味成为维持社会分层和固化阶级身份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粉丝文化逐渐模糊那些优劣区分严格的品味与产品(如将流行文本视作值得和经典文本同等关注和欣赏的文化产品:详细分析、反复阅读…),使之合流在一块,那些自诩“好品味”的捍卫者就会上前批判教育。
但粉丝在模糊那些所谓“好品味”“坏品味”的同时,也模糊了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他们表达能力相当、热情接受电视文化、解读方式也独树一帜,也会如文本盗猎者般,主动积极地阅读对自己有用或者有快感的东西。因而,他们所二次创作出来的东西是值得思考的,也是含有丰富的生机勃发的当代文化的。
二、打破传统接受模式
前文所提及的文本盗猎者也是本文的主要观点之一,它从粉丝接受模式角度出发,打破了其“被动接受全部信息”的刻板印象。它指出他们并不是依照我们所熟知的模式:“默认一直居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接受权威所规定的意义,任何偏离文本固定的意义都会得到负面评价,认为是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原作者意图。”,而是主动在文本之间迁徙,掠夺对自己有利或能产生快感的文字与板块。既已从被动位到主动位,这也不由得令我想到,某些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时,关注最密切的是粉丝,最大程度表达不满的也是粉丝。以路人视角来看可能很难理解他们对一些情节的把握、对许多细节的执着,但是事实上,粉丝们是以非常严谨的目光来审视整个故事发展,毕竟身为这一领域专家的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内容被改变却无能为力,确实很难紧绷住自己的情绪。
德赛杜还提出了另一种粉丝接受模式,即他们是自由的“游猎者”,并非固定地“在这里或在那里”,而是永远运动着,在不同文本间游荡,拾取和搜集文本碎片,利用新的原材料,制造新的意义,创造新的故事。正如欧美群像混剪,粉丝喜爱文本间阅读不亚于阅读文本本身,将某个电视剧中喜爱的人物和其他文化材料或人物并置正是他们的乐趣所在。
可见“盗猎”模式强调了粉丝的主动摄取,而“游牧”则强调了粉丝的自由选择与表述。
三、字幕组相关讨论
在读本书前两章的过程中,作者在前言采访中对于字幕组的见解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我也试图在后续章节中找到相关论述,但或许是粉丝相关特点的阐述已经能解释字幕组为何持续存在这一问题,也可能是作者写这本书时集中考虑的是录像带的录制问题…总之作者后续也没有集中论述这一话题,但其在采访中的几个观点令我对这个我一直在使用,却从未多加思考的“神秘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带有反抗性浪漫色彩的地下传播渠道,才能给我枯燥无味的生活带来一些探索的快乐吧。(感谢所有字幕组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