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李玫瑾教授在育儿方面的授课,感触颇深。她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讲到了儿童几个发展阶段,幼年的教育及生活环境决定了一个人在今后的成长中的种种行为及心理。
总以为对三岁前的孩子,家长只需要保证吃的饱,睡的安,生长发育符合标准就可以了,最多是按照身体各器官发育,买来些玩具进行玩耍,提升能力。原来,与孩子的语言交流也十分重要,孩子是可以感知到家长的。
三岁到六岁是孩子行为模式的建立,也是后天的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建立的关键期。大多这个年龄的孩子犯错家长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以后长大了再教育,现在说教孩子也听不懂。除了立规矩,我觉得孩子在这个阶段应该完成的幼儿时期教育也不能缺席。儿子刚入幼儿园,因为经常生病,所以请假天数多于在幼儿园的天数,幼儿园的学习生涯对他来说已没有太多记忆。以至于上小学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之间交流沟通,课间活动总是在大树下看蚂蚁。
在儿子8岁的时候,发现他总是喜欢在地上爬,我们在家里没少训斥他。一次,课外班的老师问我,他小时候是不是没有爬过就学会走路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应该在地上爬了,现在依然有这个动作,是因为他小时候缺乏这个阶段,不要管他,就让他爬吧,过后就好了。从此我没再关注他,也没再提醒他,不知什么时侯这个动作也消失了。
作为父母,多关注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性格和行为的发展,幼儿时期多陪伴,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才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财富。
儿子成长语录记录下:
我问,儿子,你觉得爸爸和妈妈谁更加严厉。
儿子说,妈妈在学习上严厉,爸爸在做人上严厉,那你喜欢爸爸妈妈吗?喜欢,因为你们严厉又不失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