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可谓是乡村文化的发展鼎盛时期。自明清时期,传统俗乐在民间广为盛行,因此传统艺术已深入人心,渗透并镶嵌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从而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具有可观性,但以上世纪为何锣鼓喧天的景象居多来深究,由于当时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因此出现了八大样板戏,北方吹打乐及江南丝竹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其主要的组成形式便是民族器乐,由最基础也最传统的二胡、竹笛等乐器组成。
以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贵重器乐的在乡村群众文化生活中盛行成为不现实存在,相反观之,一些类似于北方民族吹打器乐、江南丝竹等传统民族艺术中常用的二胡、竹笛等经济实惠、简单易学的器乐很快地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盛行,以致于形成了乡村乐队,主要以婚丧嫁娶、民族戏曲的形式存在。后期,多以党的政策宣传为主,音乐作品则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宣传手法,其形式可以更快的深入人心,多以声乐作品为主,由乡村乐队配以伴奏,用丰富的演奏形式更好地诠释与宣传党的政策。
因此,在此期间乡村文化发展到村村有乐队,主要以婚丧嫁娶、戏曲的形式出现,其中包括北方吹打乐、江南丝竹等乐队形式,西部乡村音乐这一时期其主要存在于秦腔、二人台、川剧等戏曲中,以及乡村婚丧嫁娶之中,也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出现了 锣鼓喧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