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你喜欢的地方,对你来说就是世界。
有些人以为只要把同样的话说上许多遍,最后它就会变成真的。
丑陋就是他最主要的缺点,而且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患了不治之症,就去欣赏他
因为世间没有你不愿施加的痛苦,也没有你不愿接受的快乐。
觉得艺术的秘密最好是在暗中求得,而美,就像智慧那样,偏爱那些孤独的崇拜者。
‖科学只能解释心灵之外的事物,只有信仰才能回答心灵。
正如《圣经》所记:“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理性的尽头是信仰。
信仰和现实的关系,信仰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指导现实。
信仰不是你相信什么神,而在于你相信有什么力量能够帮你度过残酷的现实,支撑你的信念,相信你的坚持。
我们如何获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帮助我们获得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一九四二》的牧师安西满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偶尔的奉行不能称为信仰。
科学家信仰宗教能开阔想象力,拓展思维模式。而有信仰的人则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各种生存能力。‖
所谓的“后真相”,就是指随着权力以及技术的深度介入,相对于过去人们对真相和真理的孜孜追求,人们现在更倾向于把立场、情感和利益置于真相和真理之前。
后真相时代,事实上是大范围信息传播以及个人观点固化的共生产物。
香港著名主持人梁继璋说:“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我们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
“世界上本没有沙漠,我每想你一次,天上就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在我看来,家庭是世界上最为奇怪的机构,在人类发明中最为神秘,最富喜剧色彩,最具悲剧成分,最为充满悖论,最为矛盾,最为引人入胜,最令人为之辛酸。
人类最确信的应该是每一个理论都不是真理本身。不同的理论,都只是从一定的角度逼近真理,但它们从来都不可能是真理本身。按照卡尔·波普尔的说法,理论只可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并且,一个理论如果不能被证伪,它是没什么生命力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主张扼杀有趣的人总是这么说的:为了营造至善,我们必须做出这种牺牲。但却忘记了让人们活着得到乐趣,这本身就是善。
建立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风险资本投入,获得大量的人口红利和用户,再获得大量的资本继续往前跑——这种模式也结束了。中国商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需要越来越多的慢功夫。无论是硬科技行业,还是文创行业,一家企业能走多远靠的将是研发能力和内容能力,而不是仅仅靠商业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