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上海这座城市参加志愿者活动 ,竟不凑巧 赶上今夏9号台风“灿鸿”。
记得上次志愿者活动是在念大学时 ,武当山600周年庆典之际。
早上8点起 ,吃早饭 ,出门 。
下楼后撑开伞之际,没有一丝丝防备,一阵大风扑面袭来,手中的伞犹豫着又收了回来。
估摸着等这阵风走了,再撑伞为宜。片刻后,踏入昨夜被这台风任性地搅得一团糟的街道,树叶、树枝散落的满地皆是,往日匆匆而过的路人也不复存在。
我把伞撑的尽量低,一只手握着伞柄,一只手紧紧的捏着伞骨,心揪的紧紧的,唯恐在这10多级的台风天里连伞带人刮到空中去。
从家到地铁站要经过4个路口,路口即风口,没有遮挡物,风力更甚,让我忐忑不安的同时又举步维艰。每当风起时,脑海里浮现电影《末日崩塌》的情节,便会就近找一处墙或柱子以避之。
就在这种走两步停三步的节奏下,终于安全抵达地铁站,当然,我可怜的雨伞并没有躲过被台风吹翻面的惨痛经历。
10点多,到达活动场地,静安区嘉里中心百美汇影院。
先解释一下班夫山地电影节的由来。
班夫山地电影节是全球最著名的户外运动电影节。
1976年,班夫山地电影节诞生于美丽的加拿大班夫山地文化中心,由几位登山、探险、极限运动爱好者共同发起。他们没有想到,当初的突发奇想,竟然让这个仅仅是爱好者聚会的小文化活动,绵延了36年之久。它已然成为班夫国家公园最为显著文化标签,甚至很多人是通过电影节知道了班夫国家公园这个美丽的探险、旅行目的地的。
1986年,班夫把山地电影节推广到了全球,启动了世界巡回展映(Banff Mountain Film Festival World Tour)项目。截止到2010年,全球巡回展映的国家达到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电影类型也由探险类不断的扩张到了极限运动、自然探索和人文纪录等。
班夫山地电影节对于世界的户外爱好者、极限运动爱好者、探险家和环保者来说,是一次嘉年华的盛会,人们也把这场精彩的纪录片电影节誉为"户外电影的奥斯卡"。
作为志愿者的我们主要工作有:将易拉宝海报有序整齐展示在选定处、检票、售票、明信片与宣传册发放、纪念品销售、放映、厅控 及其他。
由于电影下午才开始放映,所以我们全体成员都加入支展架、海报的队伍。大概20分钟,5、6个展架,被我们搞定了。前台的桌子也与此同时一一摆放好了宣传册及纪念品。
中午,活动组贴心的帮我们在饿了么上面叫了午餐。吃过午饭,大家稍做消息,便开始准备下午的工作。
我跟随一位稍年长的伙伴,走过了一条神秘且很绕的楼梯,千回百转的来到了放映室。
放映室温度较低,应该是考虑到机器设备温度的因素。
当我看到我平日里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放映室构造时,我心里第一反应是:妈呀,原来这么朴实。
当我看到放映电影的设备时,脑海里蓦然联想到古代烽火台上手握弓箭的士兵。
在放映室,我问了很多很白痴的问题,两位小伙伴都很耐心的给我讲解,怎么调节音量,灯光控制,内容播放、暂停及当前播放进度等等。
负责放映的主要负责人是一位香港人。
看他操作如此之熟练,便问及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他答:技术开发。
嗯,他的着装确实难符合程序员的形象。
T 恤+短裤+人字拖。
在放映的前期准备中,他与厅控因为音量问题,有了较长时间的斡旋。
最终,结果是,他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嗯,就是这样。
另外一个小伙伴和我一样,也是放映助理,不过,他是有经验的。他原本是户外运动的一份子,所以我们在放映室,趴在玻璃上看影片时,他给我普及了些许户外运动知识。
还有一个话不多的小男生,自始至终,他的双肩包都没离开过他的背。他今年刚高考完,18岁。
有位年龄稍长的阿姨负责售票,空闲时坐在她旁边和她聊天时,她给我们讲她清点账目时过山车似的心路历程。
嗯,今天活动小组长也叫小黑,和一位同事一样的名字。听说他本来的职业就是做户外活动的,难怪他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么赞。
志愿者服务队里的人,都有一种先天的亲切感。嗯,微笑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2015年7月11日
班夫山地电影节志愿者活动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