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纪实图片,在当下是新闻,在百年后就是颇具价值的史料。图片之所以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是它承载着当时最真实的不能改变的场景。
图片的功能,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述:记录。那么,一幅图片怎样才能称得上是最好的呢?这让我想起了我行走在摄影路上的一些事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到应朝铁厂当了一名工人,从那时起就开始接触摄影。能让我感到图片的力量,是在厂里办的那个厂史展览馆里。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震撼了我,说起忆苦思甜,图中人老泪纵横,满腔怒火;谈到大好形势,一个个喜上眉梢,笑逐颜开。如何能拍下这么精彩动人的照片,我去请教了拍此片的老师。老师说,第一要选好演员,第二是要像拍电影一样去认真导演,没有眼泪,没有笑脸,不摁快门。总之,说到最后的结论,只要有笑脸的就是好照片。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们步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成了时尚。这时报纸采用通讯员的稿件,也署上了名字,还有稿费。这时我成了众多投稿大军中的一员,但我屡投不中,可我们中间的一位同事有段时期,几乎是天天有图片见报,这令我羡慕。一天,我带着一摞图片去请教同事,同事看都没看说,能够见了报的就是好照片。 这下我的观念又变了,为了能拍到见报的好照片,我跟随同事下乡采访,学习他的妙招。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们正忙着收获玉米。同事找来了一个框框,里还装满了玉米,不但让农民扛过了头顶,而且还要大声的笑出来。农民不会笑,那就重来,为了这张照片这天足足折腾了一个小时,累得农民满头大汗。不辞劳苦的同事还用去了两个120的胶卷,好在数十张同样的底片中,终于挑出了一张完美的片子,同事拍着大腿炫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笑脸、丰收的果实,要素一件不少,肯定见报。片子寄出不久,果真见报。面对此情此景我自叹不如,这同事哪是个摄影人,就是一个导演。
在后来的摄影实践中,能够撼动我心灵的还是大师们的作品,从布列松、马克吕布的作品中透出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他们没有为了迎合的导演和摆布。解海龙“希望工程”的记录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地区教育的现状。 如今,我行走在走遍我们这个县城所有村庄的道路上,在我进行的所有记录中,从不做任何的摆布。
我喜欢使用小相机,尽可能的去抓拍,我不太愿意让人看出我是摄影人,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是躲在他们身后的记录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所拍到的都是真实的。 我们所拍下的每张纪实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凝固的一个切片,之所以它能成为有价值的史料,就是因为它是真实场景的再现,还原的是头脑中失去的记忆,这些都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这一切都在让我深刻的感悟着:真实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