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过很多关于孝顺的教育,其中关于24孝的教育是典型代表,以前没有学过这个内容,这几天粗略看了一下,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讲道理,通俗易懂,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儒家文化。
对于要不要从故纸堆里面学习这些内容,我很犹豫。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文化越来越被证明是有用的,可以起到重塑心灵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内容也应该进行批判性的学习,不应该不假思索的拿来就用。我想拿掉的就是关于君君臣臣的那些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句话很好的教育了我。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孔子说:“现在的人啊,以为仅仅给父母吃好穿好,把父母养活,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叫做孝顺了。但是像狗和马这样的畜生,也能养活他们的父母,替他们服劳役。如果内心没有一份真挚的对父母的尊敬之情,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还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我们以养犬马之心养父母,那叫大不孝、大不敬,怎么能说到孝?这是夫子深刻的警醒我们,不要会错了孝道的意思,以为养父母就是孝,大错特错。当然不养父母更是不孝,养父母在于敬。
敬
很多时候我们对孝顺父母的理解就是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在与他们的相处中很多时候爆发着两代人的观念冲突。父母在一次次的被我们击败中苍老下去,我们为自己战胜了心中那个伟岸的身影而激动不已,在我们欢呼的时候是父母为我们收拾后路,守住最后的生存底线。
这次北京大火让很多外地人不得不离开,相信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会讲到:干的不开心就回来吧,爸妈在就少不了你一口饭吃,也不会让你热着、冻着。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港湾
我们这条任性的船向往远方的星辰和大海,在不断的披巾斩棘中磨损着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在我们累了的时候总有一个叫“家”的地方等着我们回归,家里老父亲、老母亲早已经准备好了我们爱吃的东西,还有浓浓的爱,修补我们失去的斗志和勇气,治愈着我们心灵的创伤。记得有一次住院,看着别人的父母跑前跑后,心里太羡慕了,当晚给爸妈打电话哭诉着思念,人有时候挺脆弱的,脆弱的时候更让我想念家的温暖。
父母是我们的将来
家里的活动是进入社会的彩排,很多人在外面人模人样,一旦回家把负面情绪倾泄在了家人身上,因为他们爱我们所以反而承受了我们太多的阴暗面。我想说的是阴暗面必须在自己内心消化才能够真正的消融,发泄在家人身上只会带来更多黑暗的能量。一个人在家里的表现最终一定会反应在对外交往中,即使表面上没表现出来,身体上也会反应出来。很多人对于自己为什么不成功没有找到原因,可以尝试着思考一下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在那些琐碎的家庭事务中藏着未来成功的关键核心。
敬是健康心态
我们的成长要经历与父母的多次割裂,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但是成年的标志就是我们成为一个孤独的人,我们要告别家人一路前行,心灵上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对于离别和成长最早就是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学会的。人生到处都是离别,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不是那所谓的“优胜劣汰”丛林法则,我们要遵循的是一种敬仰的心态,感谢父母陪我们一路前行、感谢我们的竞争对手、感谢人生一切苦难和幸福。
敬是对生命的态度
我们要对生命保持敬畏。父母赐给了我们生命,周围的所有物质带给了我们生存的能量,那些融入我们血脉的能量和物质构成了我们灵魂的核心。即使看不到它们,它们也始终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西方人在吃饭前要做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一餐一饭,这就是一种对生命敬畏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强大!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
敬是对死亡的哲学态度
孝的作为,也代表着我们对死亡的态度。我们习惯性的喜欢新的生命,对那些渐渐老去的父母或者老人,内心中是包含着一丝不屑一顾的。往深层次考虑,源于我们对死亡的厌恶和畏惧,而这种厌恶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生命的真谛!生命就是一个循环,一切都在大自然的旨意中,每一次呼吸就是一次活着和死亡的对话,无论怎样都是美好的,无论怎样我们的生命都只是向大自然的一次借贷而已,活多久都是赚了,死亡是一种还款行为而已。
通过“孝”文化的学习,我的思绪发散的有点大,奢望能够触摸到生命的真谛,而生命就是奇迹,我们已经荣耀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生的光荣和死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