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讨论了概率,今天我们继续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发散。
一、老王是何职业?
老王很害羞,喜欢独自看书,对社交没兴趣。他会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对细节十分关注。请问:老王最可能是何种职业?
A.农民
B.销售员
C.飞行员
D.图书管理员
E.外科医生
Kahneman和Tversky就这个问题做过一项调查,大部分会选:D.图书管理员。我也选了D,而且我在一个线下活动中还碰见这样的“老王”,他和上面的描述很像。再回看问题,“最可能”和“应该是”其实是两回事。
我们选择图书管理员,靠的是“逻辑”,通过对老王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进行推断,得出老王应该是图书管理员的结论。但问题问的是“最可能是哪种职业”,该问题问的不是“逻辑”,而是“概率”。全国各级图书馆总数约5000个,假设每个图书馆有100个管理员,全国共有50多万图书管理员。目前全国大约有5.6亿农民,是前者的1000倍,去掉不识字的,再去掉不看书的,概率也比前者高很多。
我们对概率的感觉,似乎不是那么准。
就像每一位对写作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很容易被鸡汤洗脑,从而认识不到实现梦想的概率有多么微小。他们不知道每个成功的作家背后可能躺着10个作品无人问津的作家,每个无人问津的作家背后又躺着1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家,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家背后又躺着10个写作爱好者,每个写作爱好者抽屉里又躺着一大堆无人阅读文字。然而,他们靠的更多是“直觉”,因而认识不到真实的“概率”也许连千分之一都不到。
启示:我们对概率的感觉,似乎不是那么准。当我们看到大段文字的描述时,会启用“逻辑”程序去推理结果。如果,我们能启用“概率”程序进行判断,选对的可能性会更大。
二、下一把会开大?
①在赌场中。
人们往往认为更符合自己认知的情况更可能发生。
比如,开了一连串“大”之后,人们会倾向于预测下一次更可能出现“小”,因为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认知——概率具有随机性。“大小大小大小大”比“大大大小小小小”更合理一些。再比如,开了一连串“闲”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预测下一次更可能继续出现“闲”,因为我们感觉到了“路数”。
但现实情况是,下一把开“大”还是开“小”,开“庄”还是开“闲”,和前面的事件无关,是独立随机事件。
②在楼市中。
人们会根据不同城市过去的房价,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
卡斯和席勒教授,针对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调查显示,过去房价上涨幅度越大的城市,就有越多人认为这个城市房价将继续上涨。然而,现实结果是:这些热门城市往往是泡沫破裂后房价下跌最狠的地方。这种对价格预测的偏差会不会同样适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呢?中国会不一样吗?也许吧。
③在股市中。
De Bondt和Thaler的研究显示,如果将3年作为观察期,选择过去三年跌幅前10%的股票,组成一个“后进团队”投资组合;同时买进过去三年涨幅最大的股票作为“先进团队”投资组合。对两个投资组合的表现进行连续观察20个季度的观测。研究发现:“后进团队”能获得超过30%的收益,而“先进团队”的收益率则接近-10%。
启示:我们对概率的感觉,似乎不是那么准。在案例①中,我们喜欢用“主观感觉”代替“客观概率”进行推断。在案例②和③中,我们的“主观感觉”会进一步影响市场的波动,从而导致投资收益的长期反转。最终,赢家变成了输家,而输家则变成了赢家。
三、小结。
①我们对概率的感觉,似乎不是那么准。原因在于:“概率”不是一个大脑开机时就会自动启动的程序,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开启的程序。
②我们需要警惕的往往不是失败,而是概率的成功者们。因为概率的成功者们会著书立说,他们会想方设法从自己的经历和过往中挖掘一大堆“成功因子”,然后到处宣讲成功经验。如果我们去逛一逛失败者的墓地,往往会发现我们高估了这些“成功因子”的重要性。
祝大家生活愉快。
参考文献:
1.Gilovich, T., Vallone, R.,& Tversky, A.(1985). The hot hand in basketball: On the misperception of random sequences. Cognitive psychology, 17(3), 295-314.
2.理性的非理性金融,王健,余剑锋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4,P16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