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乏的人总是过度花精力关注无关紧要的细节,可能因为现实过于苍白无力,寄望从中获得一些掌控感。 ”这句话是从一个微信好友朋友圈里刚看到的,一下子点出了我思考已久的一个问题。
我有一个同学,已经结婚生娃了,可他们家所有的家务活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干了,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给孩子洗澡等等,前几年他还非常热衷于帮他所有在外地的亲戚买火车票,我跟他说过多次,这些小事情少了你他们会想办法去解决的。但好像并没有多大效果,他还是照样忙得不亦乐乎。
上面这句话一下子点出了这背后的“为什么”,那就是“掌控感”,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在这个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这个获得存在感最标志性的体现就是掌控感。当一个人不具备足够的能量去掌控更大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去在一些小事情上获得掌控感,这会让他感到自己活得真实,在他的社会关系里有存在的价值。
可也正因为此,可能会陷入一种怪循环,即越是关注这些细小的事,越是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上获得了足够的掌控感,他就越是缺乏内心的驱动力,尝试着去关注一些更宏大的事情,因为那些领域于他而言等于是进入了非舒适区。进入非舒适区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因为那毫无掌控感可言。
由此,这个世界上就分为两种人,一种人是永远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在那里获得自满;另一种人是不断地寻找突破,不断地把一个又一个的非舒适区变成舒适区,以此获得内心的成就感。我无意评说这两种人的优劣,就像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里说到的人的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存在感。存在感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存在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不会去扩展能力圈,以及去改变更外在其它三个圈层。
但存在感这个东西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肯定不是,我觉得是由一个人的见识和其能量来影响的,当一个人跳出了井底,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而此时他内心的能量充足,乃至外溢的时候,需要释放,而这一步开始,即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
这个正向循环就像宁向东老师说的个人成长模型:即因为需要更大的存在感,你释放出你的能量在某个领域专注,这份专注带给你的能力提升自然会给予你更大的责任与使命,而这又会激发你更强的自信,因为你发现——原来,这我也能。
新的一年,愿你不但地发现——原来,这我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