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回答网友的一个问题,没文化有多可怕?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它其实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能识字读书,能很流畅地同别人交流,正常的在社会上生存。另一方面是指这个人是不是有很好的文化修养。
因为人的生命延续到今天,自始至终都是文化在塑造人。而这个文化里面就包含着善与恶,是与非的标准;还有伦理亲情,日常行为的种种规则。这些标准和准则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
比如说,一位农村的老大妈,她可能不识字,不能看书读报。但是她小的时候有很好的家教,她知道善恶是非的底线,掌握接人待物的原则。那么,她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会遵守古训,相夫教子,用传统文化中美好的内涵来影响自己,约束自己和哺育着后代。
这位老大妈,看起来好像是没文化,但她却是真正的有文化。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一个人小的时候没有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没有传统文化中美好的品行和伦理纲常影响和改造他的时候,那么他未来的思想就会变得很贫瘠,人生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而他很多的行为和接人待物的做法,就会表现得有悖于社会的常理,表现出自私、功利化、短视、没有修养这样一些不好的品行。
这些不好的品行对一个生命未来的发展有影响,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朋友们都能看得到。我们不做展开讨论。
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是大多数朋友所不知道的另外一个可怕的真相,就是一个生命的这种没有文化的情况,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将是整整三代人,可能是十数个家庭和几十个生命。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事情发展的轨迹吧。
当这样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生命到了成家的年龄,他娶妻生子,开始有了后代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没有文化的种种行为和生存状态,将会影响他的后代。
首先他给子女的所有言传身教的内容,大多是消极和负面的,也都是没有文化内涵的。那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重视人的一种原始的动物的本能。最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和智力的培养,让他知书达理,有礼貌和有教养,而是孩子的吃喝和享用,物质上是否丰盈和富足。
其次,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让他懂得谦让和遵守秩序,而是让他怎么样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遗余力地索取和侵占。
就是说,没有文化内涵的人,他培养孩子都是以一种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一种最浅显的快乐和愉悦,一种舒适,来作为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而这样一种方式培养的孩子,其实就是给未来社会制造了一个有瑕疵的生命。
因为这个生命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就是满足自己的享受。他不知道勤劳的意义,他不知道付出的意义,而只知道索取和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设想一下,当一个生命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和信息的时候,他长大成人,步入社会的时候,将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那么,当这个没有文化内涵的生命的后代,他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的时候,他又将会把他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直接传输给下一代。同时也会把他自己前半生的人生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也传给了下一代。而部分体验和认识,同他所接受的上一代的影响会有所差别。
也就是说,这个家族第三代出生的生命,所接受到的信息,是综合了上两代人的生命信息。由此我们看到,一个人没有文化内涵,他所直接影响的,是到达了第三代人的身上。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这样一种优秀的地方。
孩子们在学《三字经》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他,人之初性本善,讲的是善恶。性相近习相远,讲的是如果接受好的影响,这个人就会有好的行为状态。
然后讲的是孟母择邻而居,不让不好的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
再接下来讲的是窦燕山教育他几个孩子读书,重礼教,重亲情,优秀的成长的故事。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三字经》在对孩子的教化方面,它首先强调的是文化的内涵。这个文化内涵就是善恶是非观,接人待物的礼节,重亲情和友情,做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
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能仅仅把是否能识文断字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文化的标准,而是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来塑造人的灵魂。这样这个人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生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自立自强,同时又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人们的赞赏和认可。同时,也将会把这一切美好的内涵传导和灌输给自己的后代,影响和奠定他们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