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审读一部茶书,读到了一些有趣的资料,略作整理,记录于此,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茶”字溯源
杨慎《丹铅总录》:茶,即古“荼”字也。周《诗》记“苦荼”,《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颜师古、陆德明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易字文也。至陆羽《茶经》、玉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遂以“茶”易“荼”。
茶书之始
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逮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谓智矣。
茶之佳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茶经》)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茶之不迁
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天中记》)
茶之流传
野航道人朱存理云:饮之用必先茶,而茶不见于《禹贡》,盖全民用而不为利。后世榷茶立为制,非古圣意也。陆鸿渐著《茶经》,蔡君谟著《茶谱》,孟谏议寄卢玉川三百月团,后侈至龙凤之饰,责当备于君谟。然清逸高远,上通王公,下逮林野,亦雅道也。
茶之性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陆羽《茶经》)
茶之累
榷茶起于唐建中、贞元之间。赵赞、张滂建议税其什一。(《事物记原》)
乃后世因按办之际,不无恣取,上为一,下为十,而艺茶之圃遂为怨丛。惟愿为官于此地者,不滥取于数外,庶不致大为民病耳。(《瓯江逸志》)
按丁谓制龙团,蔡忠惠制小龙团,皆北苑事。其武夷修贡,自元时浙省平章高兴始,而谈者辄称丁、蔡。苏文忠公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则北苑贡时,武夷已为二公赏识矣。至高兴武夷贡后,而北苑渐至无闻。昔人云,茶之为物,涤昏雪滞,于务学勤政未必无助,其与进荔枝、桃花者不同。然充类至义,则亦宦官、宫妾之爱君也。忠惠直道高名,与范、欧相亚,而进茶一事乃侪晋公。君子举措,可不慎欤? (《武夷茶考》)
茶之憾
《紫桃轩杂缀》: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弟子,为庸师教坏。真无可奈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