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教材的变化?
选文的变化
选文位置的变化
选文文本的变化
注释的变化
编写思路和体系结构的变化
人文主题单线组元之利弊:
利:自由丰富、贴近生活。
弊:时有牵强附会之嫌;知识能力体系涣散。
解决方案:增加一条语文素养线索。
七年级:以阅读方法、阅读策略为训练主线
八九年级:为文体为训练主线。
以《纪念白求恩》为例加以说明。
预习提示:默读全文,参考题注,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问问你的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
思考探究: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联系;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背诵课文第4段,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其中的黑体部分是阅读方法,斜体部分是阅读策略)
语文老师要读书,要听书,要知道课文的前世今生。(以《纪念白求恩》为例)
2.如何理解“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由“教读”(2-3课)到“自读”(1-2课)到“课外阅读”(每单元推荐3-篇)三位一体。
“教读”举例子、给方法,“自读”实践运用
沟通课内外阅读,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强调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整本书阅读每册推荐6部。
教材中的名著导读:聚焦阅读方法。
围绕一部名著,例谈一种读书方法或者一类书的阅读策略。结合专题探究和精彩选篇,阅读全书,完成任务。
模块构成:名著简介、精彩选篇、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
3.如何引导学生“读起来”?
教师自己先读起来。
把名著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用具有思维含量和探究价值的问题驱动阅读。
读写结合,梳理成就感。
适当的评价方式。
4.什么是活动探究单元?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
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
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
共四个活动探究单元:
用新闻的方式学新闻: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用演讲的方式学演讲: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
用诗歌的方式学诗歌: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尝试创作。
用戏剧的方式学戏剧: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演出与评鉴。
任务单:纵览全局---阅读是基础、活动是特征、整合是方向、实践是精神、自主是本质。
5.文言文教学
一堂文言示范课引发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翻译家吗?是培养语言学家吗?是培养考试机器吗?
文言文的翻译要追求“信达雅”吗?
学习文言文非得逐字逐句地翻译吗?
张必锟《“对号入座”有害无益》:翻译教学的弊端:一曰目的不明,养成坏习;二曰内容烦琐,消化不良;三曰生搬硬套,损害愿意;四曰机械训练,枯燥乏味;五曰增加课时,浪费时间。
语法教学的弊端: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筌”,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而讲所谓“动宾倒置”“定语后置”“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类的规则,则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讲曲式结构和共鸣原理,只能使初学者如堕五里雾中;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语言现象,即使你讲得正确无误,学生也未必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老实说,要融会贯通上面那些术语,不仅需要几十篇文言文做基础,甚至还需要一点外文常识。这样来教文言文,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对培养语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目前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已,不能说跟这种烦琐的教法无关。诵读,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正道。
---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