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学Android的时候对Context的概念有点懵逼,很多概念不怎么懂。今天在郭神博客找到了篇文章,自己整理一遍,温故而知新。
郭神博客:http://blog.csdn.net/guolin_blog/article/details/47028975
我们知道,Android应用都是使用Java语言来编写的。
那么Android程序和Java程序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划分界限又是什么?
简单分析:Android程序不像Java程序一样,随便创建一个类,写个main()方法就能跑了。
Android需要一个完整的工程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我们有像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等系统组件,而这些组件并不是像一个普通的Java对象new一下就能创建实例的。而是要有它们各自的上下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Context。
可以这么说,Context是维持Android程序中各个组件能够正常工作的一个核心功能类。
Context的集成结构:
Context的集成结构还是稍微有些复杂的,可以看到直系子类有两个,一个是ContextWrapper,一个是ContextImpl。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ContextWrapper是上下文功能的封装类,而ContextImpl则是上下文功能的实现类。ContextWrapper又有三个直接的子类,ContextThemeWrapper,Service和Application。其中,ContextThemeWrapper是一个带主题的封装类,而它有一个直接子类就是Activity。
那么在这里我们至少看到了几个比较熟悉的面孔,Activity,Service,还有Application。由此,其实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Context一共有三种类型:Application,Activity和Service。这三个类虽然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但他们都属于Context的一种,他们具体Context的功能则是由ContextImpl类去实现的。
那么Context到底可以实现哪些功能呢?这个实在太多了,弹出Toast,启动Activity,发送广播,启动Service,操作数据库等等都需要用到Context。由于Context的具体能力是由ContextIpl类去实现的,因此在绝大多数场景下,Activity,Service和Application这三种类型的Context都是可以通用的。不过有几种场景比较特殊,比如启动Activity,还有弹出Dialog。出于安全原因的考虑,Android是不允许Activity或Dialog凭空出现的,一个Activity的启动必须要建立在另一个Activity的基础之上,也就以此形成的返回栈。而Dialog则必须在一个Activity上面弹出(除非是System Alert类型的Dialog),因此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只能使用Activity类型的Context,否则就会报错。
Context的数量:
根据上面的Context类型我们就已经可以得到答案了。Contex一共有Application,Activity和Service三中类型,因此一个应用程序中Context数量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这样写:
Context数量 = Activity数量 + Service数量 +1
Application Context的设计:
基本上每一个应用程序都会有一个自己的Application,并让他继承自系统的Application类,然后在自己的Application类中去封装一些通用的操作。然后再AndroidManifest.xml进行指定。如何获取到它的实例呢?
MyApplication myApp = (My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可以看到,只需调用getApplication()就能拿到我们自定义的Application的实例了。
那么除了getApplication()方法 还有一个getApplicationContext()方法,这两个方法在作用域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MyApplication myApp = (My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
Log.d("TAG", "getApplication is " + myApp);
Context appContext = getApplicationContext();
Log.d("TAG", "getApplicationContext is " + appContext);
}
}
getApplication()方法的语义性非常强,一看就知道是用来获取Application实例的,但是这个方法只能在Activity和Service中才能调用得到。那么也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Activity或者Service中使用Application的,但是如果在一些其他的场景,比如BroadcastReceiver中也想或Application的实例,这是就可以借助getApplicationContext()方法了.如图
public class MyReceiver extends BroadcastRecei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intent) {
MyApplication myApp = (MyApplication) con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
Log.d("TAG", "myApp is " + myApp);
}
}
也就是说,getApplicationContext()方法的作用域会更广一些,任何一个Context的实例,只要调用getApplicationContext()方法都可以拿到我们的Application对象。
除了这两个方法之外,其实还有一个getBaseContext()方法,这个baseContext又是什么东西呢?我们还是通过打印的方式来验证一下:
这次得到的是不同的对象了,getBaseContext()方法得到的是一个ContextImpl对象。这个ContextImpl是不是感觉有点似曾相识?回去看一下Context的继承结构图吧,ContextImpl正是上下文功能的实现类。也就是说像Application、Activity这样的类其实并不会去具体实现Context的功能,而仅仅是做了一层接口封装而已,Context的具体功能都是由ContextImpl类去完成的。
使用Application的问题:
在构造方法中调用Context的方法就会崩溃,在onCreate()方法中调用Context的方法就一切正常,那么这两个方法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重新回顾一下ContextWrapper类的源码,ContextWrapper中有一个attachBaseContext()方法,这个方法会将传入的一个Context参数赋值给mBase对象,之后mBase对象就有值了。而我们又知道,所有Context的方法都是调用这个mBase对象的同名方法,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在mBase对象还没赋值的情况下就去调用Context中的任何一个方法时,就会出现空指针异常,上面的代码就是这种情况。Application中方法的执行顺序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