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这一词已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了,但没有哪一次能有此刻这般让我触目经心,身临其境。
那么,改变究竟是什么?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还是对当前生活的抵触?依我看,都不是。改变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生活的翘首以盼。
01
19岁那年我正式跟随Peter老师,也正是在那一年我看到了自己人生新的希望。我戒除了长达8年的网瘾,开始脚踏实地的埋头学习。身体上我追求安康和践行,于是我开始跑步和健身。思想上我相信宁静和沉淀,于是我用心写作和读书。
好几次我的朋友们苦劝我:别写了,写作不是你的正业。别读这些书了,你的专业是酒店管理。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朋友们都希望我能活在当下,认清现状。因为对他们来说,写作太梦幻,读书太作秀。
2017年,7月15日。Peter老师第二次在线下遇见我。当时我向老师说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老师啊!学生我现在思想正了,行动做了,也宣传您的理论了。可是我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我的父母以为我在做传销,我的同学半数以上都说我是在作秀,我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明白现在的我究竟在做什么?
Peter老师听完后,回答道:那是因为你现在还什么都没有做成,大家没理由去相信你。记住,只有知道了,明白了,做到了,别人才会对你改观,你说话才有分量。
02
Peter老师每次和我说话都非常简短,我多么希望老师能与我促膝长谈,滔滔不绝。可是老师每一句话背后所传达的意思却又可以让我思绪良久,意犹未尽。
做到是改变的核心支撑点,在没有做到的情况下,改变是不存在的。
2017年,9月25日。在我开始日更简书之前,Peter老师安排给我一件非常小的事。那就是每天我需将老师写好的文章复制到简书上,然后排版插入图片。当时我想,这件事也太简单了吧!短则2分钟,长则不到5分钟就能收工,随便做一下就好,没必要太认真。
结果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件小事,Peter老师前前后后批评了我好几次。当时我就问自己: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难吗?既然不难,那为什么一件小事都不能让老师省心呢?
答案是:用心程度不够,或者压根就是没用心。
Peter老师教导我说:用心等于专业,用心到极致等于专家。在用心这一点上,我过去一直都觉得麻烦,不在乎。结果也可想而知,做事效率低,小事都办不好,我还能做成什么事?
用心是做一切事的开始,如果我对自己的成长都不用心,那我对待别人也自然会三心二意,满不在乎。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会失去大量的机缘,从而为我的成长带去许多看不见的阻力。
因此若想获得改变,先从用心做事开始。
03
除了心态需要摆正之外,改变还有第二大难点,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足以淘汰99%的人。没错,就是持续的行动力。
Peter老师有句名言,叫做: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但经我半年多以来的亲身感悟,我发现任何事情想要真正做到,都是要靠长时间持续去做的。正所谓没有量的积累,何谈质的飞跃。
曾经的我可以称得上是“三分钟热度”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己那时对生活还是太满意了,日子真好过。每天可以打着读书的牌子去网吧玩着自己热爱的网络游戏,名为上学,实则逍遥度日。有什么可坚持的?有什么可做的?除了游戏。
小学升初中那一年,父亲帮我“走后门”到处找关系想让我有个初中可以上。结果人家招生办就是死活都不答应,为什么呢?别人说:你儿子这个成绩太差了,两门功课加起来100分,我们真的不能收。
如果你问我,听到这话丢人吗?我可以斩钉截铁的回答你:丢人。于是当家里面继续通过关系帮我安排好学校时,我就在内心中告诉自己:一定要在初中里好好读书了,别让人家把我看扁了。结果就是,这种激情好不到一周又开始和小伙伴们重操旧业继续上网去了,初中三年没戏了。
中考那年,历史也是惊人的相似。又到了要靠考试才能进学校的时候了。结果呢?自己又是不争气的考试分数不及格,当时哭得那叫个捶胸顿足,生怕没有书读了。母亲见罢,没有办法只好再次去找关系想办法帮我“走后门”。就这么着,我的中学6年都是依赖家里的关系才有的学可以上,可是我呢?高中又继续玩了3年直到前年高考结束。
这回我不能再混下去了,因为父母不可能再有能力帮我“走后门”进一所大学了。
一件事,如果你没得选择,没有退路,其实根本用不着外力,你也一定会一条路走到黑,你自然会去坚持。这个层面,坚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到底有多痛,到底有多想实现你的目标。这句话出自Frank老师,我对这句话映像极为深刻,因为我觉得这就是在说我。
现在的我每天都如履薄冰,整天都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我已经不敢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太舒适了,因为我每享受一分钟,我就仿佛看见了过去的一幕幕又重新放映在我的脑海中,那一句句嘲笑,讽刺我的话语、别人的冷眼相看、父母每次都要低头哈腰提着礼品,打着红包去求别人为自己的儿子谋个好前途........还有太多太多了。没错,这些都是我的黑历史,但我如今不怕把它们公之于众,我要将自己的伤口扳开看清里面的伤痕并警示自己:我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么改变,要么平庸。
所以改变是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心不动,那行动则很难匹配思想。说到这里,我内心中又涌起一股想感恩Peter老师的情绪了。说实话,能遇上Peter老师我感觉上天还没有抛弃我,我的前途还说不准。但这一切又都只是苗头,能否开花还依然要看自我的觉悟。
04
在跟随Peter老师写作半年多里,写作带给了我如下三点感悟:
1,相信:在说到“相信”这一块上,Peter老师是花了大力气去诠释的。老师说:先相信后看见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的人,才能借到别人的力量和智慧,所以,相信就是资源和人脉。
但就是在这样一块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上,我起初是不相信的也找Peter老师抱怨过直到后来Peter给我开导一番,我才如梦初醒:其实就是自己太懒不想去写罢了。
所以直到如今,如果我不相信写作能给我带来切身的改变,我是不可能坚持半年多的。通过写作,我从毫无兴趣到将信将疑再到如今习以为常。
2,利他心:Peter老师说,写作是一个优质的利他模型,通过不断地输出我们可以检视自己内在理念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反省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写作能让我们有机会去链接到更多的人和事,通过写作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在分享经验的同时又能与他人同频交流共同进步。帮助他人也塑造了自己。
3,践行能力:在刚开始写作时,我曾向Peter老师抱怨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老师啊!写作是需要阅读量的,我现在一年都难看完一本书,您让我怎么写?我可否先积累阅读量再写作呢?Peter老师回答我说:你现在就是要先写,要先动手去写,你才会想去看书。不然一味地看书,作用不明显,写作可以带动阅读。老师的这条理论叫:输出倒逼输入,用我的心得来诠释:先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去积累理论。
不光如此,写作更让我的心静下来了。与以前浮躁的自己做不成任何事相比,现在的我才有更多精力做事,同时会有更多的灵感和创意,我相信今年这一年会因为减少浮躁而感觉更好。
05
半年多了,Peter老师虽然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但我依然觉得自己的成长还十分有限。有句话说:过去是经验,当下是行动,未来是变现。可对我来说:过去是教训,当下是践行,未来还未知。
今年我已经到了20岁这个门槛了,想我爷爷20岁时,家里有几亩地,一片橘子林,娶了我奶奶,家里吃穿在当时还算一般。我父亲更是14岁学车,17岁赚钱养家,20岁已经有自己的货运生意了。而反观自己20岁还一事无成,没有父母的支撑自己什么都不是。
但仔细想想,既然自己如今有这样一个机会就不能随便妄自菲薄,自暴自弃。2018年,愿我们都能砥砺前行,做一个极致的践行者。